來源:濱州日報
2017-08-04 09:37:08
7月23日至29日,濱城區三河湖鎮學習考察組一行6人在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李劍銳的帶領下到“黑龍江省第一村”——甘南縣興十四村封閉式學習培訓一周,并就雙方共建長期合作伙伴關系舉行了簽約儀式。一周的學習培訓,對于學習組的同志來說是一次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再教育再洗禮。
該村由此成為三河湖鎮1000多名黨員干部培訓學習的教育基地,雙方將在基層黨建、村集體增收、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發展等方面加強深度交流與合作,并聘請該村黨委副書記、十八大黨代表王淑媛同志為工作顧問。
“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
1956年春天,428個闖關東的山東移民,從沂水之濱來到音河之畔,這群對東北充滿憧憬的沂蒙人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房無一間,田無一垅,樹無一棵,只有荒原上一根木頭橛子上拴著一面小紅旗,寫著“興十四村”。
絕望的移民陸續走了,428人最后只剩下8名共產黨員、36戶人家。
選擇留下,就選擇了苦難。有“黑風口”之稱的興十四村,地是沙包地,地面15厘米以下全是鵝卵石,“沙窩窩,破皮黃,漏水跑肥不打糧”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沒有牲口,人拉犁,沒有住房,就搭‘草架子’住。晚上沙子透過茅草鉆進我們耳朵、脖子里,弄得像灰土驢子似的。”今年86歲的張維良老人當年沒走。他記得最艱苦的時候是1960、1961年,每人一天只有二兩糧食,有一次用8斤苞米面摻苦菜,竟蒸了240個窩窩頭,每人只能吃2個。因為饑餓,興十四村幾乎人人得了浮腫病。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第一個想法就是靠機械化多開荒地。當時,村支部一班人連買帶賒,連背帶扛,弄回來1100多個拖拉機零部件。幾個能人一通搗鼓,竟然照葫蘆畫瓢真的組裝出一臺拖拉機,耕作效率成倍提高。嘗到甜頭的村民又一鼓作氣改造出14種農機具。
從1975年開始,村里拉開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會戰。這群后生愣是經過7年苦戰,把4萬立方米的河泥搬到3300畝貧瘠的耕地上,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
這群拓荒人用吃苦實干捍衛了尊嚴。1976年,興十四村以人均銷售2噸糧,成為全省賣糧最多的村;1979年,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業機械化;1981年,村民全部從茅草土房搬進了磚瓦房;1982年,這里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第一代拓荒人夢寐以求的生活變成了現實。
山東人“闖關東”和“拓荒牛”精神薪火相傳
在興十四村花園別墅區廣場、村史展覽館的正前方,是象征著興十四人創業精神的大型銅塑“拓荒牛”。走在村里大街小巷,人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你若問他(她)是哪里人,即便是剛剛結婚的小媳婦也會自豪地告訴你一句地道的山東話,“俺是山東人”!
經過60年建設,興十四村農業實現了現代化、產業化,農村實現了信息化、城鎮化。2016年,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總資產達到23億元,總收入實現21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實現7.6萬元。
興十四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黨的富民好政策,靠的是“全國奔小康紅旗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靠的是付華廷同志一班人的艱苦創業和無私奉獻,靠的是興十四全體村民團結奮斗的精神,靠的是興十四村人薪火相傳的“拓荒牛”精神。
1970年代,艱苦創業,苦干實干;1980年代,說了算,定了干,困難再大不能變;1990年代,拼搏爭先鼓干勁,爭創龍江第一村;1998年抗洪,洪水面前,不當孬種;2000年,拼搏創業,團結興村,科技富民;2004年,艱苦創業,拼搏爭先,科技興村,共同致富;2006年,節約、創新、和諧、實干。
該村領導干部約法三章:工資不多拿,獎金不多要,干部及親屬不搞特殊化。回憶興十四村的奮斗歷程,付華廷感慨地說,成功沒有什么秘訣,咱山東人就是踏實肯干,不怕苦不怕累,有韌勁有拼勁,大家一條心,從山東出來的人無論走到哪,這種精神不能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