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18-10-17 09:34:10
張含西,是一位慈祥平靜的人,細觀時,淡定、寬容、睿智都從他神采奕奕的眼神中透露出來,給人以大德之喜。采訪他時,不斷有電話打進,聯系演員、車隊、詢問近期安排……已經年逾花甲的他,每天為了公益事業在奔波,也享受著由此帶來的幸福感覺。
私家車成接送學生的“班車”,自掏腰包修補小區內損壞的路面
張含西出生于1952年,是鄒平縣魏橋鎮南辛村人。在村里,他從年輕時就是公認的孝子。1976年,他在魏橋公社工業辦公室工作,有次恰逢在北京出差,父親生病點名要他回來陪,他立馬安排好工作往回奔。在他心里,從來都是老人的分量最重。
1997年,張含西開始下海經商,主要依托魏橋創業集團不斷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從事土建工程承包、沙石料、工程安裝等建筑行業經營。他始終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掙錢后,開始力所能及地回饋社會。在他眼中,老人和孩子是最需要幫助的對象。于是,他利用在鄒平縣城居住、在魏橋鎮工地有業務的便利條件,免費接送在鄒平一中和黃山中學上學,家是魏橋鎮麻張村、田李靳等附近村莊的中學生。每到周五放學時間,張含西的車子總會在學校門口出現,多年來誰也數不清他累計接送過多少學生。
張含西在鄒平黃山小區居住,看到小區內部分路面年久失修,給居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于是他自掏腰包近萬元,對小區內損壞的路面進行修補,小區居民紛紛夸他是善人、“好老頭”。
組織成立藝術團體,免費為敬老院、貧困家庭老人演出,宣揚家和孝道精神
生活中,沒人照料的“空巢”老人有很多,只照顧自家老人,張含西覺得對不住自己的內心。2016年,他作為主要負責人,組織成立了一個民間藝術團體,經常到敬老院、貧困家庭、“空巢”家庭、企業等演出慰問,為孤寡老人送去歡樂和心靈的慰藉。
2017年12月,鄒平縣民政局正式批準此組織為鄒平縣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成立以來,他們先后參加了青陽鎮首屆旗袍攝影文化藝術節、碼頭前安村甜瓜采摘節、廣富文化廣場惠農演出等,共進行公益活動60多場次。他們常常深入魏橋鎮陽光佳苑養老中心、明集鎮敬老院、青陽鎮耿家村、魏橋鎮李坡村、南辛村和西王老年公寓,開展敬老愛老公益活動,為老人們免費演出,并送去慰問品。同時,該中心先后為黛溪辦事處中心村疾病患者趙清峰、韓店鎮甲子村癌癥患者董磊等4位病人組織捐款,化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演出時,盡管每場演出的舞臺租賃費最少得1000元,但張含西堅持不讓觀眾掏一分錢。他說,“這是一種樂趣。錢是賺不完的,力所能及地傳揚家和孝道精神,會令人產生幸福感”。扶幼濟貧,熱心公益,張含西展現出了一位農村善良漢子的大愛之心。他的做法感化了身邊不少人,讓一些原先不孝順的群眾悄悄發生變化,懂得了孝敬長輩。
致力于用宣傳引導更多人加入孝道傳承中來
隨著孝道宣傳的展開,孝老愛老之風在鄒平縣不斷吹送。在張含西的倡導下,鄒平縣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計劃在舉辦公益演出之余,開展“孝子之家”、“慈母之家”評選活動,讓孝順的兒子媳婦、持家有方的母親妻子能戴著大紅花登上領獎臺,讓大家都看在眼里,影響到心里。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張含西希望通過一點點的小宣傳、一次次的小感動,能讓鄰居們沒事時能去獨居的老人家串個門、說會兒話,讓身邊的老人真正成為被尊敬照顧的對象。而隨著張含西“家和”、“孝道”理念的深入人心,當地人誰家附近有空巢老人,都會主動上門去照料。
幾年來,張含西和員工們致力帶動更多人加入孝道傳承中來。“孝是我們的根。只要找不到接班人,不管年紀多大,我都會一直堅持做下去。我們的目的是讓尊老敬老的文明之風吹入千家萬戶,吹遍梁鄒大地。”張含西說,下一步中心打算建設一個小型加工廠,目前正在進行相關項目考察,希望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
日前,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走進鄒平縣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拍攝了張含西的事跡。同時,在由國家發改委中國經貿導刊雜志、華人時代網、央視《成功之路》欄目、愛心中國雜志社、當代華人傳奇影視傳媒制作中心聯合舉辦的2018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驗交流大會上,張含西被評為“時代楷模第15屆全囯十大公益道德模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