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高清视频线,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国产精品久久久

全部

澎湃“迷笛”開啟時尚濱城的文化“序章”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作者:

2021-04-22 08:54:04

千里黃河穿越廣袤的內陸匯入萬頃渤海,在美麗富饒的渤海之濱、黃河之洲,濱城區佇水而立。

一曲厚重的歷史長歌,傳頌著帝師故里的文化底蘊,一條穿城而過的黃河,孕育著黃河福地的秀美神韻。

正是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澎湃“迷笛”的樂音正開啟時尚濱城的“序章”。

作為2021中國濱州黃河文化藝術季項目之一的濱州迷笛音樂節,5月初,將在濱城區北海公園激情上演,3個大型舞臺、50支樂隊,許巍、丁武、Joyside樂隊等搖滾樂壇大咖的到來,將為濱州市民烹制一桌風味獨特的文化“盛宴”。

迷笛音樂節歷經20年的發展,已成為現代音樂最響亮的品牌之一。之所以下大力氣將“迷笛”入駐落戶,不僅讓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濱城區更具活力,也讓廣大市民家門口享受到更新穎時尚、更豐富多元、更別具一格的文化體驗。

濱城區作為黃河文化、龍山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現有蘭家遺址、侯家遺址、杜受田故居、濱州城墻遺址等在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館藏文物630余件(套)。濱州民間剪紙、東路大鼓、鍋子餅制作技藝、燕青拳、程派高式八卦掌等區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9項。曾出秦智諫秦始皇的茅焦、北宋978年狀元胡旦、北宋道家高尚真人劉卞功、宋元著名將領攸興哥等影響較大的歷史文化名人13位。

“一門之盛,甲于天下”。曾出現過“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輝煌的杜受田故居,讓杜家成為明清500多年里國內罕見的知名家族,可謂當之無愧的濱州第一家族。

近年來,濱城區創新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精心打造三條文旅線路,積極拓展五彩文旅板塊,以點帶線、以線促面,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實現融合發展,以縱向深挖文化積淀、橫向開掘自然風光,進一步滿足全區人民群眾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

北海公園施工緊鑼密鼓,為迷笛音樂節上演做著充分準備。十天多天后,這座公園將迎接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樂迷,肩負起城市“文化擔當”的任務,成為魅力濱城的一扇明亮窗口。

近年來,濱城區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設施水平,已初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目前,建有區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區級文化中心——“文化大廈”于今年將建成啟用。同時,各鄉鎮(街道)均建有綜合文化站,村居、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也將實現全覆蓋。

為解決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濱城區創新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總分館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結構模式。以總分館建設為突破口,建立“區總館+鄉鎮(街道)分館+村(社區)服務點”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結構:以區文化館、圖書館為總館,整合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進一步充實更新設施設備,在人員居住集中、文化輻射范圍廣、站舍設備完善的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分館和服務點,形成以點帶面的文化建設發展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文化服務。

在此基礎上,濱城區還充分發揮文化陣地作用,大力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實施全民閱讀工程,圍繞元旦、春節等傳統民俗節日以及重大節點,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活動、文藝匯演、夏季廣場文化活動等各類大型文化活動,謳歌新時代新生活。同時,每年“戲曲進鄉村”公益演出覆蓋到全部行政村(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鑼鼓大賽等活動把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送到百姓身邊。

為挖掘和弘揚傳統文化,濱城區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民間民俗文化。領子九龍翻身鼓、民間嗩吶、雙管樂等傳統民俗文化讓游客在互動性和參與中,親身體驗文化魅力。

目前,杜受田故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系列活動已逐步向東營、淄博、德州、濟南等周邊地區輻射,有效擴大了濱城乃至濱州地域文化的影響力,提升了當地特色旅游產品的內涵。隨著杜受田故居二期保護性修復工程的啟動,進一步提高濱州杜氏家風家教文化的影響力和4A級景區的知曉率和知名度。去年,由最高檢影視中心立項岀品的《杜家大院》劇本殺青,電視劇也預計將于2023年初正式上映。今年,“歡樂過大年,邁向新征程”帝師故里“村晚”在全國“村晚”進行展示,CCTV綜藝頻道、CCTV農業頻道、國家公共文化云、央視頻等平臺進行了播出。

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日漸完善,公共文化產品的日益豐富,服務方式和手段的不斷創新,讓濱城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文化旅游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獨具濱城特色的產業群

集經營古玩、字畫、珠寶、收藏、文化培訓等內容的華天文化博覽城;

匯陶瓷、玉石、茶藝、木雕等各類文化項目100余家的黃河民俗文化產業園;

既潛心開發杜受田故居旅游,還進行杜家留世文獻、濱州古城相關文學作品整理、濱城文化系列叢書編纂出版以及旅游紀念品研發的濱州鳳凰古城文化研究推廣中心……

中小文化企業逐漸向園區聚集,濱城區文化產業基本形成了涵蓋新聞出版、圖書音像、文藝演出、工藝美術、群眾文化等行業在內的綜合型文化產業體系。

濱州剪紙、芝麻酥糖、鍋子餅、東路大鼓、九龍翻身、程派高式八卦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各級展覽展會展示、電視網絡媒體傳播,不斷擴大文化影響力,形成了獨具濱城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不僅文化產業在日漸崛起,同樣,旅游產業也迎來了全新“升級”。

以杜受田故居、濱州市科技館為依托,設計國學傳承、感恩拜師禮、非遺體驗等一系列活動,打造起中小學生文化研學游線路;

以十里荷塘、黃河生態園、西紙坊·黃河古村為核心,串聯起黃河沿岸鄉村旅游景點,打造起集采摘、觀光、自駕、休閑為一體的沿黃休閑自駕游線路。創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講好黃河故事,傳播黃河文化的“濱城實踐”;

以懷周祠景區、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教育基地為載體打造起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專線……

圍繞構建“一心兩帶三區”的全域旅游發展布局,濱城區積極探索“旅游+”發展模式,縱向深挖文化積淀,橫向開掘自然風光,傾力打造“帝師故里,古韻濱城”和“黃河風情,多彩濱城”兩大旅游名片,全區的旅游業發展在提質增效、持續升溫中叫響品牌。

為深挖旅游開發資源,濱城區引導文旅企業因地制宜地開發具有鮮明濱城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商品,拓展延伸“收獲濱城”采摘季系列活動,并將三河湖韭菜、秦臺富硒西瓜、梁才高墨葡萄、楊柳雪油坊樹莓、沙河沙于巨峰葡萄等優質農產品納入濱城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大力發展“旅游+工業”模式,加快推進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豐富以中裕面食、亞光毛巾、秦皇臺福哲思蕈菌蘑菇醬、里則玫瑰茶、濱北百草園金銀花、繽潤康宏金絲皇菊等為代表的工業旅游產品品類。推出“濱城味道”特色旅游餐飲店評選活動,發現舌尖美味,發揮貴苑、銀茂、騰達的行業引領示范作用。

目前,濱城區旅游產業已發展形成旅行社及其分支機構115家、A級景區10家、省級旅游強鄉鎮8個、省級旅游特色村17個。旅游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旅游接待水平顯著提高。去年,全區共接待游客328.63萬人次,旅游收入24.56億元,各項指標均居全市前列。旅游產業在擴大就業、促進生產、拉動消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已成為全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借力“迷笛”,實現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文旅的深度融合

文化底蘊彰顯一座城市的氣質和品位,凝聚一座城市的發展活力。城市發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豐富,荷載的文化附加值越高,競爭力和發展活力就越強。如何創新形式,傳播本土文化、聚集旅游人氣,是濱城區加快發展的時代命題。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旅游環境中,舉辦富有創意的節慶活動是城市展現美好形象,也是滿足游客體驗的誠意之舉。濱城區引進“迷笛”,就是一場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在迷笛音樂節期間,我們計劃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大鼓傳承人登臺表演,在展覽區還將有剪紙藝術展覽,向全國樂迷展示濱州的非遺文化。” 北京迷笛演出公司副總經理龔迅說。

借力迷笛音樂節,濱州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同時,又是一次探索和嘗試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有益實踐。

在迷笛音樂節這場盛會里,來自全國各地的樂迷都將會領略到濱州剪紙、東路大鼓的魅力,品嘗芝麻酥糖、鍋子餅等地道的濱州美食,迷笛不僅是一個讓樂迷狂歡的舞臺,也是讓全國年輕人了解濱城乃至濱州的展臺。

堅持與時俱進,在發展中保護、傳承文化資源。濱城區將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模式,促進杜氏文化、紅色文化、黃河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黃河風情帶,開展系列文化旅游休閑活動,傾力打造“帝師故里·黃河龍珠”文化旅游名片,呈獻給全國游客形式多樣、體驗豐富、內涵深厚的文化享受。

正是伴著“迷笛”激越的音樂旋律,一個更加時尚、更具活力的濱城正闊步邁向現代化大都市。

[責任編輯:楊凡、張煥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濱州市沾化區20萬株鮮花扮靚城區迎“五一”

濱州市沾化區20萬株鮮花扮靚城區迎“五一”

自4月20日開始,濱州市沾化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在城區栽植各類鮮花,扮靚沾化。[詳細]
濱州文旅 2021-04-22

外來農民工遭橫禍賠償無著落 博興熱心律師費周折幫其討回公道

近日,云南外來打工人員汪某某將一面繡有“維護法律尊嚴、為民主持公道”的錦旗送到博興縣王寧律師事務所律師賈麗華的手中,口中一直重復念...[詳細]
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1-04-21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