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1日訊 豆與麥,黨與民,在一個僅有300多戶的小村莊,一年兩茬農作物,全村村民實現糧袋子滿了,錢袋子鼓了。
位于濱州市博興縣小清河南岸,麻大湖北畔的周陳村,是一個人少地少的貧窮村。而一次偶爾的機會,讓這個村從貧窮中脫穎而出。博興縣錦秋街道周陳村黨支部書記劉殿云說:“合作社成立以前,我們村集體經濟薄弱,面對這個情況,我們村兩委非常著急,我們當地的傳統作物,就是小麥和玉米,通過我們出去考察和學習,發現大豆的效益比較高,種植成本比較低,每畝的效益可以提高300元左右,這樣我們兩委會會議討論決定,就種植大豆。”
村中土地不連片、種植勞動力老齡化嚴重、畝產率低。村中賬目入不敷出,每年還存在財政虧空。這是周陳村多年來存在問題。自從村書記上任以后,整日徹夜不眠,絞盡腦汁為村里想出路。2019年的一次視頻會議學習,村書記“腦洞大開”,決定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小麥和大豆。
趁熱打鐵,說干就干,“兩委”成員通過分組入戶走訪,經過一周的時間,與305戶村民簽訂流轉合同,流轉土地688.86畝,開啟了合作社模式。博興縣錦秋街道周陳村黨支部書記劉殿云說:“剛開始成立合作社第一年的時候,每畝的大豆產量在350斤左右,后期請了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我們產量每畝達到了500斤,根據現在的市場價格合計,每畝的產量收益達到了1350元。”
一年四季,種植小麥和大豆兩茬農作物,就是這兩樣農作物的收成,不僅讓村集體有了收入,全村老小每年都有兩次分紅,一畝地人均可拿1300多元。博興縣錦秋街道周陳村村民張國棟說:“自從我村成立了合作社以后,我的土地流轉到合作社,每年收入個三五千,并且騰出來時間以后,我自己干點買賣,我也能掙個10萬 8萬的,這樣我騰出時間來能干點別的,日子相對來說比原先要好的很多,日子是越過越帶勁啊。”
三年的時間,周陳村與“豆麥”的相識,不僅讓村民擺脫了背朝黃土面朝天的情景,而且讓村民真正實現了幸福生活的愿景。博興縣錦秋街道周陳村黨支部書記劉殿云說:“通過幾年的種植,不光村集體的收入增加了,家家戶戶村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心里非常高興,說明我之前的選擇和決定是正確的。”
遇見豆麥,糧食袋子滿了,村民腰包也鼓了。如今的周陳村舊貌換新顏,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泥濘小路變寬闊馬路,自來水管線家家通,健身廣場寬闊干凈,太陽能路燈高大明亮,美麗新農村開啟了美好新生活。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