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6日訊 今年以來,濱城區市東街道政通社區聚焦提升社區服務品質,巧做“空間乘法”,通過“空間換資源”的合作方式創新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運營機制,積極探索“公益+低償+市場”社區服務新模式,有效破解了社區服務與群眾需求不對等、資源調動不充分等治理問題,實現社區公共空間運營從“輸血”到“造血”的功能轉變。
優質空間集中釋放,盤活資源換服務。社區立足“行政最小化、服務最大化”原則,以服務功能“有沒有”,治理水平“優不優”為標準,一方面整合撤并功能相近、低頻使用的活動室,聚焦居民需求對辦事區域、活動區域實施微更新改造和親民化改造。另一方面,對轄區內一批既有閑置、低效資產以及新移交社區服務用房進行盤點,釋放拓展服務空間資源約2000平方米,為招引社區合伙人打造個性化的服務空間奠定了良好陣地基礎。
空間供需面對面,優勢互補提質效。政通社區現有15個生活小區3000余戶,其中4個小區為大型新建小區。小區周邊配套服務功能亟待豐富完善。社區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組織網格員深入開展入戶敲門行動以及發放調查問卷,牽頭確定社區居民“需求清單”。通過梳理清單發現,轄區內黃河十五路天泰公園壹號、北海馨居以及北海原著等新建小區周邊綜合醫療服務設施明顯較少,難以滿足居民就近就醫需求。
居民有需求,社區有行動。社區將華濱公園壹號小區門口東側300平米的社區服務用房及時利用起來,采取“公益+低償+市場”方式積極招募社區合伙人共建共營,推動以空間換服務、以機制換服務。經過反復篩選和座談,政通社區與徐永勝中西醫結合診所達成共建合作。社區借助該診所多方面專業資源和服務優勢,可以向周邊居民提供24小時基礎醫療服務、特色專科服務、專業慢性病管理服務、兒童群體預防接種以及兒童保健等日常醫療服務,有效解決了居民多樣化、個性化和精準化的服務需求,提升了社區整體服務效能,讓群眾在家門口有“醫靠”。
空間共享共受益,營收反哺惠民生。政通社區與合伙人共同策劃、共同協商,提升社區人氣,共享社區流量。聚焦反哺社區公益目標,共同制定形成公益資源清單,建立起“社區接單—企業承接—低償服務—收益反哺—服務群眾”的閉環運行機制,實現市場化、公益化和長效化有機結合。
雙方約定入駐診所要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包括為居民提供上門服務,為社區的孤寡老人、傷殘居民提供上門診療服務,價格折扣服務,社區居民在診所購藥一律享受85折;健康宣傳服務,每月開展義診、養生講座1-2次,建立課堂式會議室和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免費為到診居民提供血壓、血糖測量、疾病早期篩查,免費提供常見病和常用藥的指導;就業培訓服務,為本社區退伍軍人和失業人員優先提供就業崗位或提供小兒推拿、成人推拿、艾灸等相關力所能及的服務培訓。同時,共建雙方將收益合理分配,將30%收益用于公益慈善、社會救助以及社區服務,實現了社區公共空間運營從政府“輸血”到自我“造血”轉變,社區、居民、社區合伙人三方共贏,蹚出了一條社區黨委領導、社區合伙人深度融合、居民積極參與的社區治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