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28日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山東濱州,一場以文化創新與社會治理結合、加法與除法聯動的移風易俗實踐正悄然改變著鄉村面貌:高價彩禮“降溫”,紅白事流程“瘦身”,傳統節日煥發新意,道德榜樣引領風尚。這座黃河之畔的城市,用一套破解陳規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法,交出了一份新時代鄉風文明的生動答卷。
立體宣傳做“加”法文明理念潤心田
如何讓移風易俗從政策文件走入百姓生活?濱州的答案是:以群眾語言講述新鄉風,用多元場景浸潤新理念。
市、縣、鎮、村四級宣傳矩陣聯動發力,從紙媒專欄的深度解讀到融媒平臺的即時互動,從“黃河大集”千場次文化主題的漣漪效應,到田間地頭六千余場宣講的星火燎原,織就了全域觸達的立體化傳播網絡。更具創新性的,是將莊戶劇種漁鼓戲與移風易俗深度融合——講述“零彩禮”故事的漁鼓戲電影《棗鄉喜事》,通過十萬余場基層放映、超30萬次網絡傳播,讓村民笑著看戲、悄然思變。當漁鼓戲的鼓點與移風易俗的心聲共振,百年戲臺化作文明傳播站,鄉音鄉韻潤澤文明新風。
重拳整治做“減”法 巧斷基層“人情債”
“紅白事鋪張能省則省,文明禮節約越變越好”——紅白理事會的章程寫滿村民共同商定的新規。濱州以“理事會章程”破解治理難題:村村成立紅白理事會,每年聯合民政部門組織對紅白理事會骨干成員全員輪訓,定期開展紅白理事會典型案例評選,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在革除婚喪陋習、推進移風易俗方面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典型案例評選”“鄰里公約互評”等機制,讓群眾從被動遵守化為主動監督。老鄉們坦言:“紅白事標準往下降了,但鄉親們的心氣往上走了。”
榜樣引領做“乘”法千家萬戶樹新風
濱州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聚力打好立德樹人“組合拳”——深耕家教沃土,連續三年開展全環境立德樹人“千人萬場”宣講活動,舉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實踐500余場次;厚植文化根脈,在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推出“溫情七夕節·傳承好家風”專題講座,組織全市中小學開展“感恩父母·中秋話家風”主題演講比賽,讓“孝老愛親”“崇儉尚勤”等美德基因深植童心;培樹文明標桿,我市入選全國文明家庭2個、省級文明家庭24個、市級文明家庭235個;激發向善活力,《濱州日報》、濱州電視臺開設“文明風向標”專欄,探索推廣“家庭積分”“美德積分”管理辦法,與街道文明實踐“十百千”評選活動深度聯動。基層干部坦言:“以前‘硬管’,現在‘爭優’,鄉村治理更走心了!”
文化賦能做“除”法 拆解婚喪“舊枷鎖”
濱州市靶向攻堅,專項治理六大頑疾,制定的《深化農村移風易俗開展突出問題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明確路線圖:構建起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機制,針對高額彩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低俗婚鬧、封建迷信及“黃賭毒”亂象展開專項治理。
在剛性治理推陳出新的同時,濱州更善用文化春風化雨的力量。借傳統節日樹新俗,以情感認同解心結。連續多年舉辦的移風易俗集體婚禮已成特色品牌,中式漢服婚禮、新時代文明婚禮等形態競相綻放。更將七夕傳統融入喜事新辦,配套推出的“家訓家書傳萬家”活動,“輕彩禮、重情義”漸成風氣。參加集體婚禮的新人說道:“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集體婚禮,這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難忘的珍貴體驗,非常有紀念意義。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愿意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實踐者,通過參加集體婚禮,為愛情減負,為幸福加分。”
春風化雨處,文明自有聲。從文藝載體的創新傳播到基層治理的柔性引領,從制度約束的剛性底線到群眾參與的主動創造,濱州正精妙地施展“四則運算”來回應時代之問:以創新供給持續擴充價值增量,促使文明公約穩步替代陳舊俗序;強化新風的乘數效應,打破固有路徑依賴;全力將陋俗的沉疴系數逼向零的極限。
閃電新聞記者 陳帥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