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19-04-17 08:44:04
對標對表先進 追夢“富強濱州”
——濱州黨政考察團赴蘇浙皖考察學習紀實
四月的濱州,春意盎然,生機勃發。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春天里,濱州黨政考察團懷揣建設“富強濱州”的美好夢想,帶著對發展路徑的思考,踏上了南下學習考察之路。
4月10日至13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佘春明率領考察團一行30多人,先后到江蘇省泰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合肥市考察學習。這次考察是落實“走在前列、全面開創”工作要求和全省“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工作動員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目的就是查找差距、對標先進、明晰路徑、激發斗志。
四天19個考察點,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腦力激蕩,一路思想碰撞,滿滿的考察日程,沉甸甸的學習收獲。公共服務平臺、O2O審圖云、標準廠房建設、“標準地”、不見面審批、多圖聯審、一網通辦、全程代辦……考察團設身處地感受到了新發展理念、新體制機制、干部作風煥發出的強大力量。
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湖州市是“兩山”理念的誕生地。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調研時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30年前,安吉縣炸山取石,大辦水泥廠、化工廠的發展模式,讓曾經的“江南清麗地”蒙塵。痛定思痛后,安吉縣封山育林,還青山綠水本來顏色,把鄉村旅游作為產業突破口,使人、土地、資金等要素在城鄉間流動起來,鄉村有了“造血功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今的安吉縣,山清水秀,民富村美,游人如織。安吉縣的發展歷程就是湖州的一個縮影,“兩山”理念改變了當地的自然生態,良好的自然生態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產方式,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
在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
自然生態的改變促進了政治生態的良性發展。在湖州干部職工身上,表現出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工作扎實的作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氛圍,讓湖州獲得了改革的紅利,搶占了發展先機。尤其是“以打樁論英雄、以畝產論英雄”的鮮明導向,堅持“見項目、見工地、見產品”的核心要求,提高落地率、開工率、竣工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考察湖州市市民服務中心。
自然生態的改變促進了經濟生態的良性發展。湖州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新上項目、儲備項目、財政收入等都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催生了一批新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涌現出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一批新興產業,形成了休閑旅游、新能源汽車、地理信息、現代物流裝備等一批新增長點。
自然生態的改變促進了社會生態的良性發展。湖州市城鄉均衡發展、協調發展、一體化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湖州模式”叫響全國,湖州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4393元、3176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71∶1,在浙江省是最低的,在全國也是最低的地方之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
聽取湖州市標準地改革項目介紹。
沒有對標,就看不到差距。湖州的變化與濱州恰恰形成對比。
2010年,濱州、湖州GDP分別為1551.5億元、1301.7億元;2018年,兩市GDP分別為2640.5億元、2719億元。八年的時間,湖州GDP從落后250億元,到反超濱州79億元!
2010—2018年,湖州GDP年均增長9.6%,而我市僅增長6.9%;湖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而我市僅增長5.5%;湖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8%、11.5%,而我市年均僅分別增長7.5%、10.6%。
……
我們的問題出在哪里?就出在理念上的差距、境界上的差距!考察團成員邊看邊反思,正是發展理念的偏差,我們才走了很多的彎路,在產業選擇、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積累了一系列矛盾問題。我們的出路在哪里?就是堅定踐行“兩山”理念,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體制機制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
考察團深入企業、機關、鄉村,全方位感受“對標”城市體制機制創新,思想深處受到了巨大震撼。“咱們都說‘最多跑一次’,他們90%的事項實現了‘一次不用跑’。”考察團被泰州干部的創新精神、務實舉措所感染。尤其是聽到德清縣實施了65項省級以上改革試點,其中11項改革經驗在全國和全省復制推廣,考察團更是深為震撼!晚上,考察團專門召開座談會,交流收獲、思考工作。大家紛紛認為,我們應首先從行政審批、產融服務、“標準地”改革、標準廠房建設、有效配置資源等方面入手,學好用好這些經驗。
在泰州市行政審批局考察。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激發經濟活力。泰州先行先試“不見面審批”、“大數據O2O”審圖新模式,并按照“一窗受理、合并審查、集約審批、一站辦結”的模式,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審批提速64%。湖州實施“承諾制審批”+“一窗服務”+全程代辦模式,實現了“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一位考察團成員感嘆:“與他們相比,我們差的不僅是數字,更是創新精神。當我們還在找政策、找依據的時候,他們已經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
產融綜合服務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泰州市圍繞小微企業信貸全流程、成長全周期需求進行功能設計布局,借助“線上”系統和“線下”資源,打造了一個社會化服務體系,并且設立第三方增信機構,形成了政、銀、企合作的“一體化交匯點”。我們的小微企業增信苦于無策,在這里找到了答案。
“標準地”改革全域釋放惠企紅利。當我們的企業還在被土地指標問題困擾時,德清縣卻因“全國第一塊標準地”被推為改革樣本。在土地出讓時就明確規劃建設標準、能耗標準、污染排放標準、產業導向標準、單位產出標準等,企業拿地經“一窗受理”后,直接開工建設,按照既定標準驗收,顛覆了原有供地模式。同時,還確定了產出畝均稅收30萬、投資強度400萬、畝均效益500萬的“345”標準,事中作承諾,事后強監管。
在泰州市行政審批局考察。
體制機制創新帶來了巨大發展活力,同樣看兩組泰州與濱州的數據對比。
2018年,泰州在57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的GDP是5107.6億元。濱州的面積是泰州的近兩倍,但創造的GDP卻僅僅是泰州的一半。
2018年,泰州億元以上項目新開工518個、新竣工407個,而我市僅為126個、97個;泰州新增民營企業2.51萬戶、個體工商戶5.96萬戶,而我市僅為1.77萬戶、3.96萬戶。
面對南方活力無限的發展局面和眼花繚亂的創新舉措,考察團干部有豁然開朗之感。濱州靠什么來釋放活力、激發動力?靠什么來疏導痛點、難點、堵點?靠體制機制創新。我們在資源稟賦、基礎條件方面可能不如其他地方豐沛,但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應該走在前列!
做好商業模式創新這篇大文章
目前,成功的創新中有60%的創新是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成為當前新的戰略焦點,不僅推動了經濟發展,更促進了社會變革、社會進步。過去,我們提到創新,經常聯想到一件以前不存在的新產品或是一項新的服務,但是在最近幾年,企業為了達到長久的成功,圍繞著商業模式進行的創新變得更為重要。考察中,泰州的標準廠房建設、合肥的科技孵化平臺讓考察團羨慕不已。
標準廠房建設實現園區一體化協同管理。泰州醫藥高新區建設了六期標準廠房,一般小企業不單獨供地,入駐標準廠房,解決了園區建設質量不高、入駐標準不一、效益參差不齊、集聚效應不強、產業層次不高等問題,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隙配套。同時,借鑒新加坡的新型社區服務概念,布局打造工業鄰里中心、教學鄰里中心、社區鄰里中心等六大鄰里中心,獨立供地企業一般不單獨建設食堂、宿舍、運動館等設施,由區內鄰里中心實施統一配套。
在合肥市中國聲谷考察。
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搭建起產業創新的區域發展生態圈。位于合肥市高新區的“中國聲谷”是工信部與安徽省共建的全國惟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布局建設了服務平臺、制造平臺、技術平臺和銷售平臺,通過投資、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產業項目聚集。目前,入園企業450多家,實現產值超過650億元。一位考察團成員深有感觸地說:“處于初創期的小微企業研發力量弱,公共技術開放,能為他們提供很大便利,政府平臺投小錢,換來一批上下游企業的集聚發展,也搭建起產業創新的區域發展生態圈。”
在安徽友升鋁業有限公司考察。
大企業領辦產業園推動產業價值鏈攀升。安徽廣銀鋁加工工業園,通過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引進涉鋁項目,入駐企業租賃產業園內廠房、設備等,統一水、電、氣管理,靈活落實“零用地”政策,創造了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吸引了多家企業入駐,形成了“涉鋁深加工、新型建材、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四大產業板塊。
考察了合肥極具創新性的商業發展模式,考察團干部受到了震動,也得到了啟發。大家一致表示,搞好濱州商業模式創新,這是一篇大文章,一篇可以無限精彩的大文章!
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精神、敢為人先的激情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從泰州到湖州市,再到合肥,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企業家,都展現出一種干事創業的精神、敢為人先的激情、勇于擔當的作風,始終沒有絲毫自滿懈怠。為什么雀巢投資泰州,萬向精工也落戶?因為泰州人就是低調、務實、守信用。泰州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在前期的準入、商務、商事、法務環境等方面,為企業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務,靠政府的軟環境和干部良好作風把企業吸引過來。泰州、湖州在社會管理方面也都是“有為政府”,政府有效配置資源,強力推動發展和建設,既體現了政府管理的剛性要求,也體現了黨員干部的擔當精神。
良好的作風哪里來?如何才能讓干部擔當作為、狠抓落實?重要的是制度管人、機制激勵。泰州制定了《泰州黨政干部鼓勵激勵實施辦法》《進一步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的實施辦法》《推進黨政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實施辦法》,突出正向激勵主基調,突出嚴管厚愛辯證法,突出創新創業根本點,突出統籌推進系統論,成為激勵干部擔當作為、跨越趕超的強大引擎。
四天的考察,大家的收獲是全面的,受到的觸動是深刻的,既振奮了精神,也找到了思路。考察學習需要實打實,只要對標對表、明確目標、制定路線,把每一項措施都落到實處、落到細處,“富強濱州”指日可待、未來可期!
東方風吹來,大地正迎春。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春潮中,我們踏著春天的腳步再出發,踏上“二次創業”之旅,闖出一條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向著“富強濱州”夢想堅定前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