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01-10 09:16:01
按照省委“重點工作攻堅年”的要求,今年經濟工作突出抓好七項重點攻堅突破
攻堅2020:由“起勢”轉為“成勢”
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之年;是收官“十三五”、謀劃“十四五”,建設富強濱州的關鍵之年;也將是濱州經濟建設由“起勢”轉為“成勢”的關鍵一年。按照省委“重點工作攻堅年”的要求,緊扣今年工作目標,統籌謀劃“十四五”,突出抓好七項重點工作的攻堅突破。
強化引領 實施重大專項規劃攻堅
在城市發展規劃方面,編制完成《濱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突出城市“擴容提質”攻堅目標,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宜養的“品質濱州”。完善城市功能。高起點規劃實施主次干道、橋梁、公共停車場、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謀劃構建高架路、輕軌、地下空間利用等立體交通網。高標準籌建會展中心、體育中心、城市綜合體等功能性設施。加快建成主城區“15分鐘民生幸福圈”。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主城區和沾化城區間現代工業走廊,定位各工業園區主業功能,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拓展空間。完善城際交通。今年,客貨運軌道交通的大發展是濱州城市影響力、輻射力、連接力、發展力的“最大增量”。“五高兩鐵”匯聚(京滬高鐵二通道、濟濱高鐵、濱臨高鐵、環渤海高鐵、德濱高鐵、德大鐵路、黃大鐵路),國家規劃修編規模達8臺20線的濱州高鐵站,將形成“米字型”高鐵樞紐格局。提升城市品質。推進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實施風貌特色、藍綠空間、道路交通、園林生態化、生活垃圾分類等行動。
在鄉村振興規劃方面,突出規劃先行、樣板帶動,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盤活利用農村閑散土地,用好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合理推進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探索關愛基層干部,留住鄉村醫生、教師的務實舉措,均衡城鄉資源。
在園區產業規劃方面,編制實施《濱州市園區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按照生態、循環、集群發展思路,到2023年,園區產業占全市產業比重提高至80%以上,到2025年,形成優勢突出、各具特色、集聚集約、綠色高效、協調聯動的產業園區發展新格局。
搶抓機遇 實施重大戰略對接攻堅
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科學制訂《濱州市黃河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推進生態特色城市建設。繼續實施第二個十年林水會戰。大力推進沿黃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把城市品質和“幸福黃河工程”一體化提升。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強與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平臺等優勢資源對接,大力招引京津企業、科創資源和高端人才,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摸清央企、龍頭企業的產業布局和轉移趨勢,充分挖掘我市“十強”產業比較優勢,找準融合對接的發力點。
對接自貿區建設戰略舉措:加快濱州山東自貿區“協同區”建設,持續放大外向型經濟自主改革,穩中提質對外貿易,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新產品、新市場出口,不斷加大海外展會、國際品牌申報、海外倉建設等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資服務體系,打造外商投資和項目服務的濱州品牌。
夯實支撐 實施重大設施建設攻堅
高鐵方面,扎實做好濱臨高鐵、德濱高鐵前期工作,確保京滬高鐵二通道、濟濱高鐵開工建設。公路方面,加快秦濱、沾臨、濟高等高速公路建設,形成主城區“環城高速”路網。推進G228濱州段、G233惠民段工程建設,加快濱州黃河大橋建設,開工建設樂安黃河公路大橋、沾臨高速黃河特大橋、G228套爾河特大橋,啟動西外環改擴建工程。航空方面,積極推進大高機場升級擴建民用機場,全力爭取列入國家和省民航布局規劃,完善航空物流服務,力爭恢復飛機制造生產,創建國家級通用航空示范園區,打造臨空經濟圈。港航方面,推進濱州港2個5萬噸級油品泊位配套和5萬噸級航道工程建設,完善濱港鐵路、輸油管道等集疏運體系,提高港口通航等級和吞吐能力。加快推進小清河復航工程,貫通海河聯運通道。水利方面,做好“治水、引水、蓄水、節水、興水”工作,建設河道防洪治理、引黃灌區改造、水庫增容提升等一批水利工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提質增效 實施重大發展項目攻堅
招引層次更高。實施雙招雙引“一號工程”五個升級:擴總量,進一步強化考核,明確項目認定和獎懲標準,突出考核簽約率、落地率、投產率;提質量,緊盯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和行業領軍、產業龍頭企業,突出招大引強、招新引特,引進一批投資強度大、輻射帶動強的“高大上”項目;增效益,引進項目的投資強度、畝產效益、稅收貢獻率、能耗排放必須達到規定標準,決不能“挖到籃子都是菜”;優方式,進一步深化“10+5+N”招商模式,設立北京、上海、深圳等重點區域招商聯絡處,用好“三庫三圖”(項目管理庫、機構聯絡庫、市縣載體資源庫,產業鏈條延伸圖、高附加值產品圖、生產研發企業分布圖),加大精準化、專業化招引力度,在引龍頭、促配套、強鏈條、聚集群上下功夫;搭平臺,組織“選擇濱州”路演,積極搭建國際化、市場化、品牌化的會展平臺,承辦好世界高端鋁業峰會、世界家紡大會等峰會論壇、經貿洽談活動,有效鏈接產業、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推動“雙招雙引”提質增效。
落地建設更快。成立重大工作專班,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協調推進和考核評價機制,實施市領導幫包和項目聯議、聯審、聯批,切實提高政策支持的精準度、行政審批的時效性和要素保障的到位率,全力推動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達產、早見效。
轉型升級更強。堅持畝產效益論英雄、安全環保守底線,形成壓舊上新、壓小上大、壓低上高、壓散上整的動能轉換長效機制。推動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從“規模最大”向“價值最優”轉型升級。圍繞再生鋁、汽車輕量化、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高端電子型材等領域,今年實現中高端鋁制品占比達50%,打造世界高端鋁業基地;推動7個省化工產業園區產業鏈重構,打造世界級高端化工基地;加快4個紡織產業園智能化改造,向新材料研發、品牌服裝創意設計領域進軍,打造世界級高端紡織基地。食品加工和畜牧水產打造國家級食品產業基地、國家級優質畜牧和水產品基地。加快海上濱州建設,推動海洋經濟盡快躋身千億級產業集群。聚焦高端智能機器人、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材料新能源、5G等重點領域,推動五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金屬板材、繩網、針狀焦等特色產業要提升產業鏈水平,形成良好經濟生態,同步實施“后鋼鐵時代”的綠色增長點建設。
服務項目更優。以問題為導向,把“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是標準,并聯審批、幫辦代辦是底線”要求落實到位。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的機制,推廣畝產效益評價,加大“標準地”出讓力度,年內每個縣市區新建或改建不少于2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為不同產業“量身定制”、讓各類企業“拎包入駐”。
創新驅動 實施重大創新工程攻堅
科教融合工程。按照“一城兩院八校”總體布局,加快建設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籌建渤海科技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濱州分校、山東康養職業學院,推動濱州學院命名為山東航空學院、濱州醫學院優勢學科整合、濱州職業學院升級本科院校,提升濱州技術學院、濱州技師學院的辦學水平,打造集“科技研發、創新孵化、產業育成、服務配套”等功能為一體的區域科創高地。突出產教融合,視技術為商品、研發為產業,重心放在技術應用和轉化,設立和引進一批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聯合創新中心。
人才集聚工程。突出吸引實用人才、留住關鍵人才、培訓未來人才,制定“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大力實施“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工程,深化“渤海學子•青鳥計劃”,讓更多的人來濱州創新創業、扎根成長。完善人才公共服務和生活保障,高標準建設一批人才公寓,在子女教育、家屬安置、醫療保障、科研配套、創業支持等方面,形成完備的激勵體系。創新人才招引平臺和選用形式,設立“濱州人才節”,舉辦創新成果對接會、高層次人才濱州行、創新創業大賽等,提升濱州對人才的吸引力。深入推進“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實施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培育行動,定向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高素質人力資源。
高效賦能 實施重大事項改革攻堅
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大低效、閑置資源資產的盤活和劃轉力度,加快市場化運作,真正變低效資產為優質資產。強化“在濱州、為濱州”理念,嚴格履行國有資本、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程序。依法依規從基金收入端、支出端入手,用好用活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通過項目嫁接、依法收回、重新出讓等方式盤活利用“五未”土地,強化土地整理,增加土地收益。
加快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重組整合市屬國有企業,組建濱州市財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濱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7大企業集團,實現國有資本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選優選強班子,全面清產核資,突出主業主責,制定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實現資本、技術、人才、管理、品牌“五個增量”。借鑒和推廣濱達做法,通過市場化手段、產業化形式、多元化投資等方式建設體育中心、會展中心等城市服務設施,充分發揮國企在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的“壓艙石”作用。
加快推進開發區體制改革。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推動開發區回歸本位、聚焦主業、重塑優勢,今年6月份之前完成全市開發區改革任務。按照扁平化、大部制的原則,在每個開發區設立2-3個產業公司和3-4個平臺公司,承擔園區招商引資、項目投融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服務等職責,推動平臺公司市場化、實體化轉型。編制各開發區的詳細產業規劃,推動實現錯位發展、協同發展。積極探索建立更加激勵競爭的干部人事制度,面向全省、全國招聘經濟一線緊缺人才。
加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做好債券使用申報和資金爭取工作,統籌運用專項債券和銀行貸款融資、上級項目補助、PPP模式等渠道籌措資金,在公共服務資源、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領域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深化3511工程,嚴格落實白名單、黑名單、待增信名單企業扶持及處置措施,為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增信服務。探索推進供應鏈金融,實施上市掛牌企業“種子計劃”,加快建設產融綜合服務中心、普惠金融超市,著力優化金融服務體系。
增進福祉 實施重大民生實事攻堅
提升城市能級。在完善四環五海城市建設框架的基礎上,建設“公園城市”。實施城區建設“通四斷”工程,即:打通“斷頭路、斷頭橋”,提高市內交通通行效率;打通“斷代綠”,實施道路綠地、公園綠地和36個口袋公園、節點綠地提升改造,完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打通“斷流水”,推進環城水系貫通工程,改善城區水生態環境。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濱州夜景,發展繁榮夜經濟。
補齊民生短板。持續抓好貧困動態監測工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突出生態污染防治,強化生態環境建設,持續打好“1+1+9”攻堅戰,把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到實處。
抓好民生保障。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基礎,實施援企穩崗、轉崗培訓、生活保障等“一攬子”幫扶措施,統籌抓好就業保障。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提升工程,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均衡供給,切實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基金監管創新,打造優質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擴面專項行動,構建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積極推進“食安濱州”建設,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