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12-21 14:25:12
今年以來,濱州市堅持改革創新精神,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突出做好農業農村重點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市農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農業三產融合不斷加快,農民致富增收明顯提升,農村環境面貌持續改善。
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5200余家,全市土地有序流轉300余萬畝
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現實需要。當前,小農戶家庭經營仍是我市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我市已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達5200余家。為加快培育各類服務主體,我市鼓勵它們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行業、本地區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加強聯合合作,促進功能互補、利益共享、融合發展;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針對用地難、融資難問題,支持服務主體建設倉儲、晾曬場、保鮮庫、農機庫棚等農業設施,探索政策性保險、互助保險、商業保險在農業服務業中的實現途徑。
在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工作中,我市注重引導各類流轉對象算好效率賬、效益賬,合理確定最佳生產經營規模,防止片面追求土地等生產資料過度集中,防止盲目擴大規模、人為“壘大戶”;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因地施策、分類指導,堅決不搞一套模式、“一刀切”;加強縣鄉兩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開展土地經營權流轉信息發布、合同簽訂、糾紛調處等服務;積極探索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儲、統一分配的經營模式,在良種繁育、耕種、澆水、打藥、收割、烘干、儲存、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為農民提供保姆式全托管、菜單式半托管服務;抓好濱城區省級社會化服務規范化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工作,實施好惠民、無棣、博興農業生產托管項目,推廣惠民農業生產托管“糧好模式”。目前,全市土地有序流轉面積達到308.4萬畝,流轉率達到5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3521個,合作社年均增加集體收入萬元左右
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是推動組織過硬、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市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3521個,合作社年均增加集體收入1萬元左右,在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我市將做足深化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文章。
要在引領上用力。堅持黨組織主導,推動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合作社主要負責人,進一步提高兼任比例;切實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引導群眾算好經濟賬、長遠賬,提高參與積極性,提升入社戶數比例;充分發揮鄉鎮黨委領導作用,探索成立一批聯合社,整合轄區內連片、同類型的合作社,提升集約化發展水平,推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抱團發展。
要在規范上提升。完善運行機制,指導合作社建立健全議事決策、財務管理、社務公開、文書檔案管理等各項制度,杜絕運轉不暢、決策不民主、社員空掛不出資不參與、“少數人游戲”等問題;強化風險防控,幫助合作社看清市場形勢,選準主導產業,避免項目急促上馬,盲目鋪攤子,特別是對合作社重大發展項目、重要經濟合同以及大額支出、貸款債務等從嚴審核把關,確保村黨組織干成事不出事、群眾受益不受損。
要在保障上強化。在涉農項目、財政投入、服務保障等方面,繼續加大傾斜力度,尤其要注重利用市場化手段和“強村貸”等金融工具,解決合作社融資難問題;著眼于彌補合作社規模小、市場抗風險能力弱的劣勢,強化頂層設計,以縣、鄉為單位,制定合作社發展規劃,推行區域化品牌戰略,推動村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品牌化、規模化、多樣化發展,向二產、三產進軍,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
推進實現農村“三資”管理規范化、運行陽光化,全面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撬動點,也是農民群眾關注的熱點。我市各級各部門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監督機制,推進實現農村“三資”管理規范化、運行陽光化。
我市將對各村“三資”管理、運營情況進行全面排查,聚焦私自占用村集體資產資源、低價承包、無償使用、承包合同不規范、承包費長期拖欠等疑難問題,逐個清理、逐一規范;嚴格落實“三資”發包、租賃、處置制度,建立審計督查常態化機制,從源頭上防范杜絕村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問題;認真落實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制度,健全內部管理監督機制,規范代理服務工作流程,把村級財務委托鄉鎮(街道)統一核算和監督;切實加強代理資金管理,嚴禁村集體資金與財政資金、其他項目資金混存,嚴禁挪用、侵占村集體資金,確保代理資金安全;創新監管方式,推廣“陽光惠民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確保“三資”管理公平公正公開、合理合規合法。
明年將建成市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力爭成功創建全省“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示范市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歸根到底依靠農業科技的發展。伴隨5G等新基建推進,智慧農業迎來了新機遇。“十四五”時期,智慧農業將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我市將進一步強化數字信息支撐,強化良種良法支撐,強化科技服務支撐,強化農業裝備支撐,持續提升全市農業科技水平。
在強化數字信息支撐方面,主要在實現“益農信息社”全覆蓋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職能、完善服務,推動信息進村入戶;推廣明集鎮“智慧農業服務平臺”經驗,不斷改善農村智慧農業設施條件,明年建成市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
在強化良種良法支撐方面,積極發揮農高園等載體作用,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加快農作物新品種試驗和畜禽優質品種更新換代;對沾化冬棗、陽信鴨梨、惠民蜜桃等特色農產品實施品質提升工程,強力提升“食域濱州”區域公共品牌。
在強化科技服務支撐方面,加大31個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團隊攻關研究力度,力求盡快突破阻礙;持續開展農技人員簽約服務基層工作,重點圍繞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提升農技服務時效與質量;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統籌用好各類教育培訓資源,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培訓的積極性。
在強化農業裝備支撐方面,進一步放大“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效應,力爭2021年成功創建全省“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示范市,2022年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
確保全市695.36萬畝耕地數量,毫不動搖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市堅決扛牢農業大市的責任擔當,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近年來,我市實現糧食生產連年穩產高產,播種面積、總產、單產比2015年分別增長30%、24.27%、12.01%;打造了食品加工千億級產業集群,獲得了國家級“糧食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區”稱號,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糧食食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231億元。
我市將毫不動搖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毫不動搖抓好糧食生產,毫不動搖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按照中央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和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的有關部署要求,守住數量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確保我市695.36萬畝耕地數量;繼續優化糧食品種結構,重點抓好30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基地建設,落實好耕地地力補貼、農業保險等惠農政策,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確保2021年播種面積88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再創新高;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和“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重要指示,以中裕、西王、香馳為龍頭,進一步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發揮對本地的拉伸效應,努力建成布局合理、鏈條完整、融合循環、科技創新、品牌帶動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
加快林水會戰提檔升級,積極謀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我市連續12年開展林水會戰,連續4年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今冬明春,我市加快林水會戰提檔升級,林業生產方面,確保完成改造提升14處萬畝生態林場、3處國有林場,打造7處林場提檔升級示范區,發展林下經濟3萬畝;水利工程方面,針對全市引黃灌區水資源緊缺和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推進總投資31.65億元的403萬畝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高標準做好49項重點工程收尾工作;穩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保障7個縣市區63.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明年3月底前完成省定任務50萬畝。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97個、市級示范村309個。全市將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不斷深化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積極倡導文明新風,改變傳統不良生活習慣,倡導衛生健康生活方式;積極謀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確定一批工程項目,確保環境整治有抓手、能落地,走出一條有濱州特色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之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