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9-11 08:39:09
齊魯網濱州9月11日訊 “來到季姜村未滿一年,帶領村民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現在季姜村有著‘四橫十一縱’的交通網絡,水電設施一應俱全。下一步,我們還計劃建設專業化的苗木市場,帶動全鎮乃至全區苗木業的發展。”濱州市發改委派駐沾化區泊頭鎮季姜村第一書記劉清泉在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建立“四聯六帶”黨建機制,讓村支部煥發活力
初見市派季姜村支部書記劉清泉時,他穿著一件簡單的格子T恤,胸前別著一枚黨徽,臉上滿是謙虛的笑容。“我是2018年2月份被派駐到這里來的。經過走訪考察發現整個村莊規劃算是不錯的,但是村子基礎確實薄弱。”劉清泉介紹。
季姜村462戶1300多口人,姓氏近20個,家族關系錯綜復雜,村里問題頗多,村委班子也是換了一撥又一撥,是個沒人接手的“爛攤子”。面對村里十多年積累下來的困難,劉清泉用一步步的實際行動告訴村民,他還有信心。
到村任職后,為了盡快掌握村情,開展工作,劉清泉挨家挨戶到群眾家中走訪調研,深入細致地了解村情民意,全村462戶幾乎家家到過,可以說是“門兒清”。同時,劉清泉帶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利用給貧困戶打掃衛生、參與村莊的日常環境整治等工作,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迅速拉近了村委與村民的關系。“劉書記和之前的駐村書記不一樣。”村民季書和說,“他整天長在村里,走訪貧困戶,不論嚴寒酷暑始終盯在施工一線,他是俺們村里最忙的人,真不容易。”
為減少群眾與村委間的隔閡,劉清泉創新建立了“村黨支部成員聯黨員、聯貧困戶、聯低保戶、聯村民小組,帶頭志愿服務、實現脫貧、發家致富、發展經濟、維護穩定、弘揚新風”的“四聯六帶”黨建機制。他堅持“一線工作法”,工作推進在田間地頭、問題解決在群眾家中。每月到貧困戶、低保戶家中走訪,定期不定期到田間地頭查看,已經成為了他日常工作中的“必修課”。2019年4月份,在市重點水利工程潮河清淤遷占過程中,他連續兩周時間盯靠在田間地頭,每天步行10余公里,天天一身土,整個人膚色黑了一圈,正是靠這種勁頭,僅兩周時間就完成了150余畝土地、10余萬棵樹木遷占任務。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劉清泉率先垂范帶領村委班子腳踏實地真心為民的一舉一動,贏得了廣大村民的支持和信任。同時,他帶領村委班子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村級規章制度,實行村“兩委”成員分工負責制、對村內重大財務開支、重要事項、重點工程實行集體研究、集體決策,建立了村“兩委”成員包貧困戶、低保戶制度以及每周一例會制度,進一步強化村務、財務雙公開制度,讓每個村民都有知情權、參與權。
“這里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和村民們眼瞅著劉書記從白面書生變成了‘黑臉包公’,黝黑了不少。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煥發了新的活力。村民們逐漸地對村委放下了‘警惕’,我們的工作也得以正常開展了。這段時間跟劉書記著實學了不少東西,即便后期他到任了,我也將會繼續秉承這些理念,帶著鄉親們腳踏實地地走向更好。”說起村民對村委的態度轉變,季姜村村主任牟云玲總是贊不絕口。
緊抓基礎建設,令季姜村舊貌換新顏
劉清泉介紹,季姜村整個建設規劃比較好,包括街道規劃的都比較整齊,只是村里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基建環境比較差。其中,村里的路一直是壓在村民和村委班子心里的一塊石頭,整個村子里除了殘破不堪的中心路是柏油路外,別的都是土路,每到雨天,村里滿是泥濘,村里的學生也只能讓家長把車子扛到公路上才能去上學,群眾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上柏油路、混凝土路。
經濟基礎薄弱的季姜村,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修繕道路。為了改善出行環境,村民們兩次集資修路,也僅完成了不到總路程的一半。劉清泉駐村后立即對接了相關單位,協調了專項資金和相關政策,建設了長約1公里寬6.5米的混凝土中心路和長4.3公里寬3.5米的巷道路。自此,季姜村四橫十一縱道路全面硬化,實現了混凝土路戶戶通,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同時,我們投資60萬建設的黨群服務中心主體已經完工,正在準備內外裝飾,占地480平米。投用后將集村委辦公、黨員活動、幸福院、文化用房等多功能于一身。”劉清泉向記者介紹,屆時,季姜村將擺脫目前村委會議室與醫務室共用一屋的現狀。
不僅如此,劉清泉還借助自來水改造試點項目政策,由村集體出資,對全村462戶全部實施了自來水改造,徹底解決了群眾吃水難題;投資16余萬元1200余平米的高標準廣場建成,配套綠化、亮化、健身器材,滿足村民求美求樂精神文明需求,已經成為了群眾健身休閑的好去處;新上200瓦變壓器3臺、300瓦變壓器一臺,架設高壓線桿46根,全面完成了電改;統一安裝路燈48盞,實現了村莊全亮化,預計,日后將繼續安裝10盞路燈,用于季姜村與濱海大道之間公路照明。
“以前,村里街道年久失修,坑洼不平,胡同道全是土路,下雨變天出行不便,自來水管線老化,村里不能正常供水,水價漲到5元每方,村民感覺比別的村‘矮半截’?,F在俺們村可翻了身,別的不說,劉書記給村里新安上了48盞路燈,晚上從村西頭到村東頭500米長的主街道,處處锃亮。村民的心里亮堂了,精氣神也就來了!”村民陳占奎說。
季姜村村委班子精氣神的改變和村居環境質的飛躍被上級領導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多年軟弱渙散的落后村蛻變成全鎮、全區工作示范村,關鍵得益于市派村黨支部書記這個‘當家人’,2018年度全鎮村級綜合考核一等獎、鎮先進基層黨支部兩個榮譽,他們當之無愧。”泊頭鎮黨委書記姜竹凱說。
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季姜村經濟謀發展
為了提高村委經濟意識,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劉清泉多次牽頭組織村委到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濱城區楊柳雪紅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熏陶,并組織前往無棣縣小泊頭鎮等發展比較好的地方考察學習當地先進經驗。通過多次外出考察學習活動,村民們的經濟觀念發生了顯著轉變。“這兩年,村里新增種植的苗木近1000畝。村民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了不少。”劉清泉說。
連接沾化區與濱州主城區的濱??焖偻ǖ兰磳⑼ㄜ?,緊鄰公路的季姜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個發展機遇和優勢不容錯失。敏銳的劉清泉捕捉到了這一機遇。目前,季姜村共有耕地5360畝,種植苗木的占到80%左右,有著良好的苗木種植基礎。隨著市場變遷,村里也逐漸形成了不少小規模的交易市場,但零零散散,既不利于運輸也不利于村民交易。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劉清泉帶領村委班子尋謀劃策,最終決定建設專業的苗木交易市場,依托新建的濱海大道帶動周邊的苗木業發展。同時,計劃在苗木市場建設過程中,成立村苗木合作社,并由季姜村發起建立輻射周邊村的苗木協會,帶動全鎮苗木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我們已經找到了不錯的選址,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展相關工作,盡快落實苗木交易市場項目。”劉清泉介紹,任職到期后,村莊長遠的發展該怎樣走,能不能借助濱海路做些文章,村集體經濟再上哪些項目……這些問題始終裝在他的腦子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