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3日訊 濱州沾化區濱海鎮依托當地資源優勢,聯通高校、科研院所,大力推動漁鹽產業科研攻關,著力推動產教融合、實業創新,挖掘發展后勁,促進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國特產協會授予濱海鎮“中國漁鹽之鄉”稱號,這個臨海小鎮有了一張亮眼的國字號招牌。
中國特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志剛說:“產業基礎龐大,管理隊伍年輕,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在科學的管理下能夠使這個產業發展壯大,成為中國的漁鹽產業的標桿,同時成為這個地區的物產名片。”
對于濱海鎮而言,獲得“中國魚鹽之鄉”稱號確屬“實至名歸”。近年來,這個鎮持續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漁鹽及相關產業健康發展,今年,全鎮蝦苗標粗16億尾,出產鹽田蝦7000余噸;原鹽年產能達180萬噸,鹽田曬鹽工藝不斷優化,優一級品率95%以上;創建“漁光一體”“上風下鹽”資源互補綠色能源基地,產業基礎雄厚。但是,筑夢高端的濱海鎮并沒有停下發展的步伐,意欲再上層樓。
沾化區濱海鎮黨委書記闞玉輝說:“我們感覺首先是發展好一產,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方面,我們認為我們的產量產值還是太小,所以我們也提出來技術升級、品牌再造,爭取兩年的時間,我們產量產值雙翻番。”
技術升級、品牌再造。目前,濱海鎮已經建立南美白對蝦養殖、鹽業科研基地,對接國內外的科研院校等工作站,助推企業技術升級。由濱海鎮轄區企業——渤海水產有限公司研發的“渤海一號”南美白對蝦種蝦,是中國北方第一代適應高鹽度海水的種蝦,已經規模上市,畝產量由60斤提高到200斤,每畝增收近3000元。在鹽業發展方面,濱海鎮積極與中國鹽業集團和鹽業研究院對接,準備大力發展二產。
闞玉輝介紹:“他們手里有將近300種鹽業產品的設計、創意和產業,進一步地利用我們原鹽的優勢發展二產,制造健康的熱敷包、泡騰片,甚至做鹽燈,做鹽的工藝品。”
闞玉輝表示,下一步,濱海鎮將深化“中國漁鹽之鄉”品牌效應,實施漁鹽產業的優良苗種培育、標準化養殖、生產加工增值、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經營主體培育、科技支撐驅動等六項工程,與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合作對鹽產業進行產業規劃和布局,建設漁鹽產業園區。
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劉煥利說:“這個產業園區就是從原先的這種粗放的養殖,我們對它進行優化,從這個產業區里面有冷藏、加工,物流包括電商平臺銷售,是一個綜合的產業項目。”
既借勢又借力。濱海鎮還聯手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邀請來自住建部、農業農村部、清華大學、中國民俗學會的眾多專家學者為文旅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未來,濱海鎮計劃依托當地水資源優勢和臨海區位優勢,建設集旅游觀光、醫護康養于一體的“魯北民宿·渤海漁村”文旅項目,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魯北樣板”。
闞玉輝表示:“通過深挖我們的文化元素,厚植我們的文化底蘊,把我們的環境打造得更漂亮,從而利用我們自然條件和自然稟賦,也招一些比較好的文旅康養的這種項目,使我們更好地發展,全面地發展,有后勁地發展。”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