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旅中國
2021-01-20 17:19:01
以青州為中心的山東北部地區(qū),包括博興、臨朐、諸城、青州、濟南等地相繼出土大量佛造像,證實這里不僅是佛教的興盛之地, 也是大量的優(yōu)秀造像工匠的匯聚之處。其中博興地區(qū)佛寺遺址眾多,以龍華寺最具代表性。博興佛造像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融匯南北特色,在中國佛造像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疃[tuǎn]子造像(李曉霞/攝)
東魏(534—550年)
高120厘米,寬80厘米
1966年山東博興縣疃子村出土
此像為一佛二脅侍背屏式造像,背屏呈舟形。主尊佛像面相方圓,高肉髻,略帶笑意。內(nèi)著僧祗支,胸前束帶打結(jié),外穿褒衣博帶式袈裟。雙手作施無畏與愿印,跣足立于覆蓮座上。左右脅侍菩薩均為束發(fā),面相方圓,略帶微笑。頸佩項飾,帔帛自雙肩垂于體前交叉,下著長裙。內(nèi)側(cè)之手下垂持香囊,外側(cè)之手上舉持蓮蕾,跣足立于覆蓮座上。舟形背屏中間雕刻佛像的頭光和身光,頭光呈圓形,最外一圈飾忍冬花紋,身光呈橢圓形,外緣飾變形蓮花紋,背光上部飾火焰紋。背屏上部中間是翼龍,兩邊各有二組持樂器飛天。此像雕刻精美、細膩,線條流暢。
此造像碑為青石質(zhì),整個碑身呈舟形,比例掌握十分精準(zhǔn)、對稱。碑身中下部為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主佛與菩薩皆赤足腳踏蓮臺,主佛蓮臺座高11厘米,寬25厘米。兩側(cè)菩薩蓮臺座高11厘米,寬16厘米。頭后有頭光,身后有背光,背光這些都是光明與圣潔的象征。
疃(tuǎn)子造像 (李曉霞/攝)
主佛高58厘米,寬27厘米,頭光直經(jīng)32厘米,高肉髻,細眉長眼,薄唇短頸,面方圓,身體平直。穿褒衣博帶式通肩大衣,衣紋疏朗而流暢,內(nèi)著僧祗支,手作施無畏、與愿印。主佛右手殘缺。兩側(cè)脅待菩薩高40厘米,寬20厘米,頭光直經(jīng)19厘米,蓄發(fā),扎寶繒,面相方圓,略帶微笑,手作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正面上部中間刻有翼龍,兩邊各刻有兩個伎樂飛天,分別持奏琴、排蕭、長鼓、鈸。伎樂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飛翔在極樂世界的上空,其姿態(tài)多樣,姿勢優(yōu)美,體態(tài)輕盈,飄曳的長裙,飛舞的彩帶,迎風(fēng)舒卷。全身刻畫極為完美,手腳體現(xiàn)的逼真且富有動感,邊奏邊舞,栩栩如生。四個伎樂飛天下邊刻有精美的火焰紋,成橢圓形。佛與菩薩是靜態(tài)的,伎樂飛天與龍是動態(tài)的,一動一靜,使作品既活潑熱烈,又莊重肅穆。據(jù)專家考證,該造像為東魏時期的作品。
在中國歷代工匠的創(chuàng)造中,佛造像擁有莊嚴(yán)和諧的美感,所有外在的形式都是服從于內(nèi)在的表達,超脫、安寧、和諧,也寄托著歷朝歷代人們心中對美好的向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