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1日訊 1月15日起,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棗點振興隊”開展了以“破解土地碎片化難題促進農村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為主題的寒假社會實踐項目。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該團隊采取了“線上+線下”的方法展開調研。來自山東省濱州市的姜天資、杜江涵、孫高峰深入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進行實地考察,馬一鳴、鄒泳欣、張亦諾同學通過騰訊會議的方式參與線上的實時溝通,切實做好文字材料梳理與宣傳工作。
產業振興是帶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的加速鍵。作為著名的中國冬棗之鄉,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是沾化冬棗的原產地與主產區,有著優秀的產業發展基礎。團隊成員通過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參觀了當地冬棗產學研基地與博物館等地,了解到了下洼鎮的發展情況與冬棗發展脈絡,深入研究發現歷史原因導致的土地碎片化問題使冬棗在種植技術、產品品質等方面難以統一,制約了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的發展路徑。
團隊成員通過與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深入交流得知,根據冬棗作物的性質及人文社會條件,部分村落正在展開“五統一、一自主”的合作社試點工作,對冬棗實行統一的生產指導、水肥管理、病蟲防治、品牌宣傳、營銷分成,并在冬棗開甲、抹芽等精細化管理環節實行自主技術管理。團隊成員來到試點村,訪談村支書與部分合作社社員,深入調研合作社的運營規制與發展困境,并積極與學院專業老師進行溝通交流,認為該調研為農村特色產業叫響品牌、提質增效、助力振興提供了一定的案例基礎與借鑒意義,為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鄉鎮如何發揮各方優勢、提高農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指導。
閃電新聞記者 王飛飛 濱州報道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