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4日訊 走進濱城區楊柳雪鎮街南新村,泥土的氣息、果實的香甜,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放眼望去,一個個錯落有致的大棚早已被掀開厚厚的棉被,“貪婪”地享受著陽光;側耳傾聽,一陣陣歡聲笑語在棚間回蕩,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35歲的孫聰是草莓采摘基地的負責人,六年前,一次偶然的旅游讓他接觸到了大棚草莓,其香甜的口感讓這個而立之年的小伙兒一下子就產生了好感,隨即就萌生了在當地種植草莓的念頭。恰巧在這時,楊柳雪鎮黨委在全鎮范圍內設立扶貧項目,南新村因此建起了第一批種植大棚,而孫聰也當起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孫聰告訴記者:“最難的地方就是當初建棚和栽苗的時候,因為建棚的時候,人工費很高,栽苗的時候成活率很低,經驗不足導致虧損”。
沒有經驗就要想辦法積累經驗,六年的時間里,孫聰多次到外地學習考察,黨支部也幫忙請專家。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草莓的產量和口感就有了質的飛躍,慕名而來的游客也日益增多。孫聰說:“采摘草莓的基本上是咱們濱州本地的比較多,像周邊東營的,淄博的也有過來的,游客最多的時候一天能達到1500多人,草莓平均每天采摘量三四千斤”。
孫聰不僅自己善于學習,還帶領村里的草莓種植戶一起摸索研究,他們培育出的一顆顆口感好又無公害的有機草莓,也逐漸成為村民們的“致富果”。草莓種植戶孫桂榮說:“第一年才種的時候,人們又都不認可,技術上有些問題也不懂,真是多虧了大隊里(黨支部)請來技術員,幫忙給予指導?,F在咱的草莓口感和味道都被認可了,所以說品質提高了,價格也就提高了?!?/p>
草莓雖小,功勞不小。除去成本,一個草莓大棚年收入可達五萬元左右。截至目前,街南新村共有大棚15個,草莓已成為該村的主產業。
發展產業,就是要讓群眾吃上"產業飯",只有產業興旺,百姓的增收渠道才能多起來,腰包才能鼓起來。因此,草莓產業則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搖錢果”。
閃電新聞記者 呂敏 濱城融媒 鐘彥明 李婷 濱州報道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