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5日訊 清明寄托哀思,清明回顧歷史,清明更要致敬英雄。惠民縣建國前老黨員趙銀亭心懷對英烈的崇敬之情,義務為48名無名烈士守墓30年,以凡人善舉譜寫了忠誠奉獻之歌。
清明節到了,在惠民縣石廟鎮歸化村,今年已經95歲的趙銀亭老人心里又開始掛念起了一件事,她要去村里的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添上一抔新土,這件事,她每年都記得。
“我睡覺,做夢都夢見在這里呢,慣了,30多年了。”來到烈士墓前,趙銀亭的心里踏實了許多。
看著一排排整齊的烈士墓,趙銀亭老人顧不得年事已高,親自為烈士墓拔草添土、擦拭墓碑,老人默默地做著這一切,眼神里裝著的是對英烈們的無限敬仰。
“這有半月了,就問我啥時候去啊。今天來了,達成她的心愿。”趙銀亭的兒子管玉貴說。
1938年春,轉移北上的抗日部隊,途經當時的商惠縣一帶,48名戰士擔任阻擊任務,他們成功掩護了部隊突圍,但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1939年,當地黨支部組織黨員群眾把烈士遺體遷移到了現在的惠民縣石廟鎮歸化村,并在1965年經上級批準后又對烈士重新裝棺入殮,但烈士名字卻無從考證。從1992年開始,60多歲的趙銀亭和老伴兒就義務承擔起了看守烈士陵園的工作,從花甲之年到年逾九旬,從精神矍鑠到步履蹣跚,這一看守就是整整30年。
“這些烈士為國家做了貢獻,烈士犧牲時,看樣子也就是二十多、三十多歲,沒有這些烈士,哪有咱們現在的好生活,也不知道名字,這些烈士不容易。”說到這,因為不知道烈士們的名字,趙銀亭感到十分遺憾。
趙銀亭在1947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老人注視著每一位烈士,滄桑的臉龐寫滿了故事,她經歷了革命的烽火,見證了國家的日益強大,深深明白烈士們的鮮血才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時光易逝,而長眠在這里的48名無名烈士卻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紀念。
“現在年齡大了,只要身體允許,就一定到這里來看看,不能忘記這些烈士的流血犧牲。”趙銀亭說。
墓地內,松柏參天、英烈長眠,趙銀亭老人依然守護在這里,人生最難的是堅持,做一件事不難,而30年做一件事則著實不易,老人秉承著這份初心,用行動踐行著一位普通共產黨員的堅守和擔當。
閃電新聞記者 呂敏 惠民融媒 張龍龍 濱州報道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