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30日訊 10月30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身邊的變化--基本公共服務品質提升”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無棣縣專場。邀請無棣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濤,無棣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崇云,無棣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照偉,無棣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齊建安,介紹無棣縣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品質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張崇云介紹,近年來,無棣縣堅持強基礎、補短板、提質效,構建立體式救助體系,做實精準化救助服務,落實多樣化救助政策,推動社會救助工作提質增效,兜住兜牢兜準民生保障底線。2023年,無棣縣創成國務院表彰的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縣;在省政府舉辦的“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無棣縣介紹未保工作經驗做法;無棣縣未保中心被評為山東省十佳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F享無棣”特困人員照護、“無憂無棣”精障人員服務等經驗做法得到民政部,省委、市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強基礎,構建“立體化”救助體系。加強資金兜底保障,做到“一卡通”辦理。連續3年大幅度提高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困兒童等九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其中,2023年城鄉低保、特困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001元、789元、1320元、1035元,孤兒和實事無人撫養兒童提高到每人每月2202元,重點困境兒童提高到每人每月1839元,保障水平持續走在全省前列。加強工作網絡建設,做到“一隊人”服務。建立縣、鎮、村三級1148人的救助隊伍,引進專業服務機構。建立“F享社會救助網絡平臺”,為困難群眾配發物聯網手機,實現困難群眾“一鍵求助”,打造救助中心“網上派單”、救助協理員“手機接單”、救助過程“打卡匯報”的全流程閉環救助模式。加強信息共享共用,提高“一網通”水平。建立2.3萬人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每月5日進行部門數據交換,交叉比對人社、醫保、殘聯等部門數據,今年以來,通過開展動態監測,主動落實政策1876人。
補短板,做實“精準化”救助服務。做優特困人員照護服務。實施“F享無棣”關愛照護工程,采取“專業機構+本村照護人”模式,為全縣2356名特困人員提供優質照護服務。今年以來,按需求提供專業服務8260次、生病陪護56次。創新精障人員救治服務。聚焦低保、特困、低邊中的精神障礙人員,啟動“無憂無棣”工程,采取“工療+農療+娛療”模式,構建起集救治康復、日常關愛、保障監護于一體的保障體系。目前已集中收治175人、集中托養146人、日間照料86人、居家康復786人、回歸社會46人。拓展困難人員就業服務。針對有就業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低收入人口,開展“一項技能”主題培訓活動,涵蓋直播帶貨、才藝展示、特色手工藝品加工等各類輔助性就業培訓。今年以來,共組織培訓576人次,幫助156名低收入人員實現就業。
提質效,落實“多樣化”救助政策。開發服務平臺。投資74萬元研發“F享無棣”社會救助服務網絡監管系統,建立服務對象“指尖求助”、服務機構“線上調度”、服務人員“掌上匯報”、民政部門“網上監管”綜合服務監管模式。開通“8912349”求助專線、“8912345”未保專線,開發“掌上未保”小程序;打造“智慧+慈善+養老”的服務品牌,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整合服務場所。整合全縣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在南、中、北部打造3處“好棣民生空間站”,13處養老服務中心,以院民互助、集體管理、社會公益“三位一體”的農村互助幸福院80處,實現各鎮街全覆蓋。鏈接社會資源。出臺《無棣縣關于推進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推出涵蓋助困、助學、助醫、雙擁、安居、公益援助的6類25個項目,投入慈善資金800余萬元,4200余名困難群眾受益。
民政工作關乎民生,連著民心,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就是民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下一步,無棣縣民政系統將以這次新聞發布會為契機,堅持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方針,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