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閃電新聞
2024-01-05 18:45:01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5日訊 “一年一個扳不倒,各家各戶買不倒翁”。這句話是從濱州市惠民縣皂戶李鎮河南張村流傳出來的。河南張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民泥塑”的發源地,至今已有約500年歷史。
“迷茫”的惠民泥塑 傳承遇困境
惠民縣皂戶李鎮河南張村離著黃河邊很近。早年間,老藝人就是看到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駐足此地,利用深埋在地下的黃河淤泥,把做泥娃娃的手藝傳承下來。
濱州市惠民泥塑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凱說:“因為我們河南張泥塑就是家傳,是家族傳承,一代代的家族傳承下來的,因為從小跟著老人家干活,從小就接觸泥塑,老人家讓干啥就干啥,就慢慢地學會了。”
從取泥制泥,到上漿、擦粉、上色、開眼等25道工序一樣也急不得,僅頭發上色就要上9遍。開眼是最難的,開好了,泥娃娃“精神煥發”;開壞了,就“無精打采”。做個泥娃娃,既漫長又繁瑣。
張凱說:“工藝很復雜,做娃娃難度最大的就是眼睛,像這個眼睛,有神無神全都在這個眼上,也是根據娃娃的形狀來畫眼。”
制作泥娃娃是手藝活,也是功夫活,從取泥制泥到上色開眼幾乎占據了一年四季,很多年輕人嫌費勁掙不到錢,放棄了泥塑的手藝,從而選擇外出打工掙錢。濱州市惠民縣皂戶李鎮河南張村張建光告訴記者:“從古到今,從老人家那會兒傳承到現在,早些時候家家戶戶都做泥塑,后來隨著形勢的發展,經濟條件提高了,人們做泥塑的就少了。因為做泥塑收益太低,一天賺不了多少錢,除了二月二廟會之外也賣不了多少,后來就做得很少了,到現在為止俺們村也不過六七戶了。”
藝術+非遺相融合 讓非遺融入生活
具有500年歷史的惠民泥塑,不僅是當地“瑰寶”,而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當前文化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激烈的競爭趨勢,對泥塑來說,傳統的材料工藝、品種的單一性等,在現代的潮流中處于劣勢,泥塑的未來該怎樣才能“活”起來。
濱州市惠民縣文聯副主席張雯說:“我們依托藝術類院校師生專業力量的優勢,通過他們的課程還有校外實訓,和當地的民間藝術進行一個有機結合,一方面幫助我們民間藝人的產品進行指點提升,從材質、形態、用色包括功能等方面進行更好地提升改造。同時,也使學生們的作品能更好地落地,與現實生活進行一個結合,我覺得這是一個雙贏的舉措。”
在惠民泥塑的發展上,當地人探索出一條新路徑,將高職院校的藝術素養與非遺傳承相融合,在泥塑的設計、包裝等領域進一步提檔升級,利用專業化、職業化以及青年師生資源,在成立泥塑藝人合作社的基礎上,制作技藝拆分,組織周邊村內留守婦女和老人,進行流水線加工。張雯說:“依托景區、商超、酒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站所,打造了多處山東手造展示銷售中心,幫助農民藝人把產品更好地、多渠道地銷售出去。”
在如今多元化發展的社會,“惠民泥塑”面對未來的發展,務必要打破人們對泥塑的固有認知,營造出更符合年輕人需求的消費場景。與食品、文創、服裝等品牌合作,讓非遺真正融入生活,將非遺資源轉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更好地將傳統工藝、現代審美和實用性需求相結合。
閃電新聞記者 呂敏 濱州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