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7日訊 濱州市濱城區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區,殘疾人朋友正聚在一起祝賀張思琪在山東省殘聯的2024年度“黃河魂 自強夢”征文大賽中榮獲二等獎。思琪誦讀了獲獎文章《最閃亮的星光》,分享了自己如何走出心理陰影,從受助到助人,進而實現“彩虹人生”的勵志故事。
近年來,在濱城區民政局和濱城區慈善總會“彩虹人生”項目的支持下,市西街道以創新舉措和人文關懷為底色,探索出“五社聯動到七彩精康”這一獨具特色的助殘服務模式,率先在彩虹湖社區開展重度殘疾人照護、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等一系列殘疾人服務,彩虹湖社區被評為濱州市首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示范點。
“五社聯動”——匯聚力量的基石
“五社聯動”指的是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及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通過這一機制,各方能夠更好地協同合作,調動各方的資源,將多方力量集中起來,為殘疾人提供更加全面系統的服務。市西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形成以需求為軸、以社工為線,匯聚“N”項資源為拳的“1+1+N”工作模式,深入推進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區志愿者為輔助、以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助殘綜合服務體系,探索出了“機制賦能”提升“五社聯動”的市西路徑。
市西街道各個社區工作人員深入了解轄區內每一位居民的情況,尤其是對精神障礙康復群體及其家庭的狀況做到了心中有數。他們積極搭建平臺,為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等各方力量進入社區開展服務暢通渠道,讓社區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傳遞溫暖的陣地。
社會組織憑借其專業性和針對性,為市西街道的殘健共融工作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成熟的服務模式。例如,有的社會組織專注于心理健康領域,為精神障礙康復者提供專業的心理評估與疏導服務;還有的社會組織致力于康復技能培訓,幫助康復者提升生活自理和融入社會的能力。它們以專業的視角和方法,精準地滿足不同康復者的需求,成為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社會工作者則宛如穿梭在社區中的愛心使者,他們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深入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和個人身邊。面對精神障礙康復者,社會工作者們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陪著他們一步步克服困難,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無論是協調醫療資源,還是組織社交活動,社會工作者們總是沖在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
社區志愿者,是最活躍也是最溫暖的力量。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年齡,但都懷揣著一顆奉獻愛心的心。平日里,志愿者們會定期陪伴精神障礙康復者外出散步、購物,幫助他們熟悉社區環境,融入正常的生活節奏。在各類康復活動中,也總能看到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手把手地教康復者做手工、畫畫,用微笑和鼓勵給予康復者勇氣和力量。
社會慈善資源的注入更是為整個“五社聯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愛心企業、慈善基金會等物資、資金上的支持,保障了各項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讓更多的康復者能夠受益。
“七彩精康”——點亮多彩的希望
在“彩虹人生”項目開展后,彩虹湖社區作為試點,加強專業力量,賦能康復人才,街道社工站和彩虹湖社區社工分站承接方濱州市如北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積極學習全國先進理念,多次參與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康復醫學工作委員會的培訓,掌握前沿康復技術,在重點服務精神障礙和肢體殘疾基礎上,逐漸擴大服務范圍,力爭做到“讓殘疾人都可以享受到康復服務”。
針對精神障礙群體,在開展社區康復的工作中,精準化分析殘疾人動態階段性的康復需求,定制選擇合適的康復訓練方法。在現有的醫療康復、職業康復、心理康復、社會康復基礎上,鏈接專業資源、打破專業壁壘,開拓新增了適合城市社區康復的“文體娛樂康復、花草療愈康復、收納整理康復”服務,這幾種康復服務模式的探索,讓社工、康復師融合發力,以社區為平臺賦能殘疾群體共享彩虹人生。
通過開展文體娛樂康復活動,引導殘疾群體參加朗誦相聲、舞動療愈、歌曲演唱等文娛訓練,成立思源藝術團,幫助殘疾人朋友實現舞臺夢,幫助他們增加勇氣、增強自信;通過插花花藝師培訓,為殘疾人及其家屬減壓,讓他們學會通過花草療愈內心,充滿向上向善的力量;開設“彩虹之聲”欄目,由社工和心理咨詢師在線解答殘疾人的康復、就業、減壓疏導等問題……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街道已在22個社區開展了殘疾人社區康復和居家服務,創建了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網絡,實現服務全覆蓋,通過“七彩精康”專業的康復服務,運用優勢視角和增能理論,充分挖掘每位殘疾人的閃光點,使其能夠游刃有余地發揮各自特長,克服內心障礙并走出生活困境,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助力殘疾群體穩穩地幸福,實現殘疾群體的七色彩虹人生。
殘健共融——幸福圈的美好呈現
從“五社聯動到七彩精康”,市西街道的殘健共融幸福圈正日益彰顯出它的魅力和價值。
在社區的公園里,經常能看到這樣溫馨的場景:殘疾康復者在志愿者的陪伴下,一起鍛煉身體、欣賞花草,他們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與周圍的居民自然地交流著。曾經那些異樣的目光早已被友善和理解所取代,社區居民們主動與殘疾人朋友打招呼、聊天,邀請他們參加社區的各種活動,大家仿佛一家人般相處融洽。
在各類活動中,殘健共融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趣味運動會上,康復者與普通居民組成團隊,一起參與接力賽跑、跳繩比賽等項目。大家相互加油鼓勁,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康復者們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快樂,也收獲了來自普通居民的尊重和認可。而普通居民也通過近距離接觸,更加了解康復者們的可愛之處,消除了心中的偏見,整個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同時,“彩虹人生 七彩精康”服務項目的開展也讓許多殘疾人家庭發生了喜人的變化。曾經因為照顧殘疾群體而疲憊不堪、憂心忡忡的家屬們,如今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壓力得到了緩解,家庭氛圍也變得更加溫馨和諧。殘疾朋友們通過參加各種康復活動,能夠自理生活,甚至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讓整個家庭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一家人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未來的日子。
在彩虹湖社區這幅生動的殘健共融畫卷里,每一個生命都被尊重,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見,每一份笑容都被珍藏。市西街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只要用心去關愛、用愛去行動,殘健共融的幸福圈必將成為城市中最亮麗、最溫暖的風景線,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出獨特且積極的力量。
接下來,市西街道將繼續深耕“五社聯動到七彩精康”模式,不斷完善和優化服務內容,進一步擴大殘健共融幸福圈的影響力,讓殘健共融的美好愿景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得以實現。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幸福圈將會匯聚更多的溫暖與愛,讓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無論是否有殘疾,都能在這個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中,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花,共同書寫更加美好的生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