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8日訊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雖然還是春寒料峭,但廣大農業從業者早早開始了一年的忙碌。依靠經營模式的創新和科技的助力,“春忙”給他們帶來了更多實實在在的效益。
在博興縣喬莊鎮的蝦池上,蝦農們也迎來了自己的“春耕”時節。在曉陽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建波正對標粗棚內的蝦苗進行苗期精細化管理。這種"反季標粗"模式,將傳統的露天塘口育苗環節搬進智能化車間,通過增氧機房、雙膜拱棚及增溫設備,養殖棚內溫度適宜,藻類菌類等營養物質豐富,隔絕了春季寒潮和病害侵襲,解決了傳統養殖模式早春和深秋不能養殖的問題,讓傳統的一年一茬變兩茬。
博興縣曉陽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建波說:“第一批苗是放了12個標粗棚,一共是放了800萬苗,現在我們這個棚就是苗期管理(階段),現在在這個棚里標粗一個月,等氣溫上來,沒有鍋爐的那些棚里也能放了,這樣比傳統的模式還能提前一個來月上市。”
曉陽農場的實踐是當地對蝦產業躍遷的縮影。喬莊鎮擁有對蝦養殖戶3200余戶,標準化池塘1.2萬個,養殖面積達3.5萬畝,年產量2.6萬噸。近年來,當地通過技術創新與智慧化轉型,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化、綠色化升級,目前已形成年產值13億元的對蝦產業集群,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博興縣喬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延彬說:“近三年累計投資20億余元,建設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方圓冷鏈物流、千乘文旅數字設施漁業產業園等項目。并投資1000萬元打造反季拱棚對蝦循環水智慧漁業養殖基地,開展“5G+智慧漁業標桿試點”,建設5G基站和20臺點位水質在線監測中心,及時監測水溫、溶氧、pH值、氨氮等指標,將智能化管控融入現代漁業生產全流程,進一步提升養殖效益。”
閃電新聞記者 陳帥 濱州臺 蘭國輝 周兆龍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