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年癡呆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它主要影響老年人的記憶、思維和行為等方面,導致認知功能逐漸衰退。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顯示,中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患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總數高達1699萬,女性的患病風險顯著高于男性,約1.8倍。阿爾茨海默病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
阿爾茨海默病是全球醫學界共同面臨的挑戰,而“頸深部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為患者提供了全新希望。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認知功能障礙診療MDT團隊在黃河三角洲區域率先開展“頸深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以來,截至2025年3月11日,該團隊已成功為50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實施手術治療。通過4個月短期隨訪及術后顱腦PET-CT檢查顯示,所有患者術后在行走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情緒調控方面呈現不同程度的改善,認知功能逐步恢復,這標志著濱醫附院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領域邁出重要一步。阿爾茨海默病長期面臨治療手段有限、藥物療效不足的困境,患者生活能力逐漸下降,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及經濟壓力,濱醫附院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團隊基于“腦類淋巴系統”理論,通過超級顯微外科技術將頸部深層淋巴管與鄰近靜脈吻合,重建腦內代謝廢物清除通道。這一術式可促進β淀粉樣蛋白、tau蛋白等致病蛋白質的排出,從而延緩疾病進展。此類患者在進行相關術前檢查,尤其是顱腦PET-CT大多無法配合,團隊中麻醉科手術室、神經內科及核醫學科,全程協助患者安全順利完成相關檢查及病情評估,嚴格篩選手術適應人群,確保精準有效開展此類手術。手術中據項目負責人手(顯微)外科主任劉永濤教授介紹,手術團隊依托扎實的顯微外科修復經驗,采用高倍顯微鏡及超細縫合線(放大30-40倍),在頸部兩側實施手術,單臺手術耗時約3—5小時。術中結合吲哚菁綠熒光顯影技術,實時追蹤淋巴回流狀態,確保吻合有效性。自2024年10月17日開展首例頸深淋巴管靜脈吻合術以來,已順利開展50例該手術,術后隨訪顯示,所有患者在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患者術前伴有嚴重聽力障礙,術后聽力得到明顯改善。絕大多數患者家屬反饋“患者情緒更平穩,家庭互動顯著增多”。劉永濤主任表示:“看到患者們經過手術后能夠重新獲得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家庭的溫暖,我們感到無比欣慰。下一步濱醫附院將繼續秉持初心,不斷精進醫術,為更多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去希望和光明。”
濱醫附院在國內較早開展阿爾茨海默病手術治療,通過嚴格臨床倫理認證,精心設計治療方案,為此類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不僅彰顯了醫院的專業實力和創新能力,也為廣大患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有效的治療選擇。濱醫附院秉承“終極診斷”“終極治療”的工作方向,響應院黨委號召,站在病人床頭,想到病人心頭,做到病人點頭的工作作風,更好地為病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