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3日訊 山東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做強一批重點數字產業項目、產業集群、產業園區,實施一系列數字賦能行動,筑牢數字經濟關鍵支撐,全面塑強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努力打造全國領先的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
近年來,濱州市博興縣緊抓數字化、信息化發展機遇,聚焦漁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漁業緊密融合,漁業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化水平不斷提升。
筑基智能感知網絡
打造立體化監測體系
博興縣以物聯網技術為基座,構建“端-網-云”三位一體的智慧漁業感知體系。在設備端,博興縣建成覆蓋98個養蝦溫棚的智能監測網絡,部署水質傳感器、氣象工作站、水下攝像等7類環境監測設備,實現PH值、溶氧量等7項生態要素的全天候采集。通過自主研發的5G集成終端,將數據經CAN總線傳輸至云端,年處理數據量達千萬級。在供電保障方面,采用太陽能+鋰電池的離網供電系統,確保監測站點7×24小時穩定運行;網絡層面,依托全縣490座5G基站搭建低時延傳輸通道,單基站覆蓋半徑達500米,視頻監控時延控制在200ms以內。現已建成20臺點位水質在線監測中心,可實時捕捉溶氧突變等異常情況,較傳統人工檢測效率提升80%。該體系使養殖環境透明度提升至毫米級,為精準調控奠定數據基礎。
深化數智應用場景
構建全鏈條管理閉環
基于“三層B/S架構”構建智慧漁業中樞平臺,形成數據采集-分析-決策的完整閉環。數據信息層匯聚環境參數、視頻影像、專家知識等12類數據資源,構建起涵蓋5萬條病害防治方案的知識庫。業務處理層開發六大智能模塊,其中預警系統可提前48小時預測水質惡化風險,準確率達92%。功能表示層通過可視化大屏與移動終端聯動,農戶可實時查看環境熱力圖、設備狀態儀表盤等30余項指標。創新推出“雙平臺”服務模式:測控平臺實現遠程增氧機啟停、投餌量調節等8類設備控制,年節約人工成本300萬元;管理平臺開發產品溯源系統,實現從蝦苗投放至成蝦銷售的全程數字化跟蹤。手機APP集成環境調控、農事記錄等15項功能,用戶日均活躍量突破1.2萬人次,農技咨詢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
拓展數字生態版圖
培育產業集群新動能
智慧漁業建設催生“數字+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在曉陽家庭農場示范基地,通過循環水養殖系統實現尾水零排放,單產提升40%,產業鏈延伸方面,建成數字設施漁業產業園等三大載體,集聚物聯網設備研發、智能漁機生產等15家配套企業。創新“漁業大數據+”服務模式,產業數字化帶動全縣水產養殖面積擴至8.5萬畝,白對蝦產量占全省淡水養殖總量的35%。目前,智慧漁業模式已在10個標準化示范區復制推廣,較改造前增長65%,漁業規模化、集約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