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高清视频线,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国产精品久久久

全部

人民日報關注山東沾化區轉型農民 種糧轉種棗助推農業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李向中

2017-01-22 11:20:01

1

圖為沾化棗農在采摘冬棗。李向中攝

《人民日報》在2017年01月22日10版《新農村周刊》刊發了文章《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農民不種糧食種冬棗,鹽堿灘涂變棗園糧農如何變成了棗農(尋找轉型農民系列之三)》,點贊山東轉型農民,通過冬棗產業地里摘金。2003年創辦的《新農村周刊》,以“面向農村、面向基層、貼近實際、貼近讀者、貼近生活,為農民兄弟排憂解難,做農民兄弟的知心朋友”為辦刊宗旨,為農村題材的新聞開創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西孫村“棗把式”孫觀朋說起種糧轉種棗的效益,一語破的:“過去是土里刨食,現在是地里摘金。”經過30年的發展,沾化冬棗從1984年散落在農戶庭院里的56棵老冬棗樹,發展成今天50萬畝的大塊頭,昔日的鹽堿灘涂變成蔥郁的大棗園,冬棗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金牌”產業。

農民增收有幾何?

“現在,冬棗樹成了搖錢樹。”孫觀朋用最樸實的話語表達種植冬棗帶來的獲得感,“政府導,干部帶,群眾干,一畝冬棗上了萬。掙了錢干什么?買摩托,買彩電,汽車空調進了院。”

“這30多年過來不容易。當年,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東風吹進了西孫村,包產到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大伙的腰包還是癟的。”孫觀朋說,“農資價格比惠農政策‘跑’得快,飛漲的農資價格‘吃’了國家給的種糧補貼,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高漲不起來,開始拋荒外出打工。”

村里幾次嘗試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先后種植過蘋果、梨等其他果樹,由于“水土不服”,都以“一年推廣,三年伐光”而“夭折”。

早在1984年,沾化進行棗樹資源普查,在下洼鎮秦口河流域發現56棵老冬棗樹,其上乘品質脫穎而出,從此沾化冬棗走出“深閨”。

“政府發動群眾種植冬棗,一開始群眾不買賬。”老孫說,前幾次調整產業結構不成功,群眾對種植冬棗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為了發展種植冬棗,鎮政府是蠻拼的!”孫觀朋說。村宣傳、戶動員——“一畝冬棗樹,走上致富路”“要想富,早種冬棗樹”……沾化把冬棗樹定位為“縣樹”,建立了冬棗研究所和育苗基地,從區到鄉鎮成立了冬棗產業辦公室。

發展冬棗之初,沾化的黨員和村干部成了第一批“吃蟹人”。隨著時間推移,到1996年棗樹種植初見成效,每畝收入達2000多元。看到效益后,村民紛紛自發種起了棗樹,收入年年攀高。1998年,沾化作為山東最后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摘帽,2014年撤縣設區。冬棗產業發展也步入了快車道,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種植標準化,冬棗綠色又放心。

時值隆冬,孫觀朋的冬棗樹行間正在分蘗越冬的高羊茅草顯得格外綠。“若要冬棗品質好,棗園種生草。”孫觀朋說,“我這5畝‘沾冬2號’冬棗賣了22萬元。”

“棗園樹行間種生草是一種綠色防控技術,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既涵養水源又防治面源污染,有利于土壤修復。”孫觀朋講起來頭頭是道。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前幾年,大伙為了追求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膨大劑,采青賣青,導致土壤板結,農殘超標,結果冬棗品質下降。”如今,生態種植已經深入沾化棗農內心,病蟲害物理防治方法正逐漸取代噴灑農藥。

古城鎮北耿村農民耿志忠的冬棗園里,掛滿了黃色的黏蟲板,樹壟覆蓋著可降解的無紡布,肥料是用大豆、豆粕和雞糞等混合物發酵而成的有機肥……耿志忠指了指棗樹上懸掛的黏蟲板和誘蟲罐,“現在基本不用啥藥了”。

“俺的冬棗經濱州檢驗檢疫局檢測,符合出口標準,現在已經拿到了‘簽證’。”耿志忠揚了揚手里的《植物檢疫證書》。2016年,沾化向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家出口冬棗412萬公斤,創匯1200余萬美元。

科技是開啟沾化冬棗轉型升級的金鑰匙。依靠科技,經過選育、組培后,高品質“沾冬2號”冬棗在大田推廣開來。全區建成“沾冬2號”冬棗采穗圃1000畝,種苗繁育基地1萬畝,“沾冬2號”冬棗改良面積3.5萬畝,進入盛果期面積達3萬畝,去年產量500萬斤。

沾化全面推廣使用冬棗大棚、冬棗套袋、殺蟲燈、防蟲網、黏蟲膠、反光地膜、疏花疏果、測土配方施肥等多項管理新技術。全區已引進、發明了24類100多項冬棗生產新技術,冬棗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7%以上,科技使沾化這個“大棗園”處處散發出濃濃“綠色”。

好品質來自精細管理。為了提高冬棗品質,沾化區實施冬棗產業優化提升工程,大力推行科學、高效、生態種植管理模式,按照“減密度、增光照,減產量、增質量,減化肥、增有機肥”的“三減三增”要求,標準化生產,從無公害冬棗向有機冬棗轉變。全區50萬畝冬棗生產實現標準化管理,綠色食品認證基地10個,面積15萬畝;有機轉換冬棗認證基地5個、面積8萬畝。

市場空間有多大?

“秋分到寒露,摘棗不延誤;霜降不摘棗,硬棗變軟棗。”耿志忠說,沾化冬棗成熟期短、采摘時間比較集中。要在短期內銷掉這些集中成熟的冬棗,不是易事。

“種得好,不如賣得俏;賣得俏,不如銷路活。對于勞作大半年的棗農,最關心的是賣個好價錢。”耿志忠說。

新型經營主體唱“主角”,冬棗快銷又價增。

“去年,6.5億斤冬棗20天銷售一空。沾化冬棗創造了一個奇跡!”沾化冬棗產業辦公室主任郭慶宏說。“奇跡”的背后,是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和農超對接、農企對接流通方式的興起。

目前,全區冬棗銷售龍頭企業30家,建成高標準農企對接基地、農超對接基地5.4萬畝,冬棗專業合作社達526家,家庭農場33個。

棗把式種棗摘棗,“棗二代”網上賣棗。“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在家網上賣棗。”古城鎮劉家村的80后村民劉孟說,“去年,微電商的沾化冬棗價格一路飄紅,催生出市場溢價。我通過微電商銷售冬棗113萬斤,收益200余萬元。”

劉孟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打工,每月1500元的工資。2014年,在網上嘗試賣了一個月的冬棗,收入3萬元。從2015年開始,他返鄉創業做起了電商。

現在,劉孟組建了自己的冬棗銷售團隊,注冊了“冬棗村長”商標,利用電商平臺擁有自己的37個冬棗銷售渠道。在沾化,像劉孟一樣的新棗農不少,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線上沾化冬棗銷售畫卷已經鋪開。據統計,2016年微電商銷售冬棗1.6億斤,占總產量的20%,銷售收入達11.05億元。

“現在,沾化冬棗獨占市場鰲頭!”郭慶宏說。

何以見得?在北京舉行的“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會”上,“沾化冬棗”以54.93億元的品牌價值,登上全國初級農產品類地理標志產品價值榜。郭慶宏介紹,沾化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沾化冬棗獲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獲得了中國果王、中華名果等榮譽稱號。

2016年,沾化冬棗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產業產值達30億元,全區農民人均冬棗收入8300余元。

“冬棗熟,百姓足。只有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傳統生產模式,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才能促進沾化冬棗產業轉型升級。”沾化區區委書記丁鋒說。

產業鏈條有多長?

“現在,我們農民不僅會種冬棗、賣冬棗,還會賣風景。”孫觀朋自豪地說。

“每年冬棗成熟季,時值國慶小長假,自駕游、休閑游、組團游的汽車長龍成為棗園邊一道亮麗的風景。”目前,沾化已建成157個冬棗采摘基地。

僅去年國慶小長假,沾化接待游客1115.7萬人次,拓寬了冬棗銷售渠道,催熱了沾化旅游市場;運輸、包裝、餐飲、勞動力市場等行業隨同躍升,農民收入躥高,旅游業總收入達到4.07億元。

“將冬棗產業用旅游‘串’起來,以旅游拉動農業,以農業帶動商貿,以商貿促進工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相得益彰。”沾化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孔令峰說。

鏈條舞起來,全靠龍頭帶。“一顆冬棗在沾化能吃干榨盡。”郭慶宏介紹,“沾化發展冬棗深加工,成功研發出冬棗汁、棗酒、冬棗醋飲、冬棗脆片、冬棗罐頭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棗核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也可用來制作手工藝品。”

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使冬棗由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邁進。目前,全區各類棗制品加工企業30多家,銷售收入達50億元。

“如今,沾化冬棗的市場競爭,已不單是產品質量競爭,更是品牌、文化的競爭,是一種被物化了的精致生活的象征。賦予冬棗綠色、環保、安全、健康、文化,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視覺、情感、審美的需要。”孔令峰說,“品牌、文化是沾化冬棗產業發展的鳳之翼。”

冬棗文化紅勝火。沾化著力挖掘冬棗文化內核,建起了沾化冬棗博物館、民俗文化館,出版了《中華紅瑪瑙—沾化冬棗詩集》,編撰了文學作品集《沾化冬棗》,譜寫了《冬棗頌》《棗嫂》《大紅冬棗送親人》等歌曲,編寫了《冬棗樹下》等戲曲劇本。

從種糧到種冬棗,從單純的種植冬棗,到發展冬棗加工業,再到利用天然的風景發展生態旅游,拉長產業鏈的同時,發展冬棗文化產業,沾化做足了冬棗這篇文章,真正實現了因冬棗而富,因冬棗而美。

[責任編輯:楊凡、卜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春節消費哪些事項應注意 物價部門提醒“四看”

為規范節日市場價格秩序,使我市廣大人民群眾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市物價局充分發揮市場價格監管職能,細化措施,落實責任,開展春節...[詳細]
云濱州 2017-01-22

濱州市政協召開十屆四十四次主席會議

1月20日上午,濱州市政協十屆四十四次主席會議召開。市政協主席姜銀浩主持會議,副主席王方正、王秀夫、劉相慶、吳國瑞、趙建明、商玉昌,...[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市2016年度 “爭一流、上水平” 成果復評開始

1月21日,全市2016年度“爭一流、上水平”成果復評工作部署會召開。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曾曉黎出席會議并講話。[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市首家統戰工作站揭牌

1月20日,濱州市首家統戰工作站授牌儀式在山東民頌律師事務所舉行。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兆宏為統戰工作站授牌。[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市政協機關干部職工參觀濱州政協文史館

1月20日,濱州市政協組織機關全體干部職工參觀濱州政協文史館。市政協主席姜銀浩,副主席王方正、王秀夫、劉相慶、吳國瑞、趙建明、商玉昌...[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市領導走訪慰問統一戰線成員

1月20日,濱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兆宏走訪慰問黨外代表人士,向他們送去了新春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市政府征求黨外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意見建議

1月20日,濱州市政府召開座談會,征求黨外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市委副書記、市長崔洪剛出席座談會,市委常委...[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市安全生產“百日會戰”取得階段性成果

1月20日,全市安全生產工作調度會議召開。副市長桑培倫出席會議并講話。[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市委常委班子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

1月19日,按照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市委常委班子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為主題,圍繞“兩學一做”學習教...[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首部剪紙叢書《濱州剪紙匯編》即將編輯完成

目前,濱州市首部剪紙叢書《濱州剪紙匯編》正在進行最后編排,爭取在2017年6月“中國文化遺產日”前出版發行。[詳細]
濱州日報 2017-01-22

濱州市沾化區政協九屆一次會議勝利閉幕

17日,濱州市沾化區政協九屆一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區行政大廈會議中心勝利閉幕。[詳細]
齊魯網 2017-01-20

濱州市沾化區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勝利閉幕

18日,濱州市沾化區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區行政大廈會議中心勝利閉幕。[詳細]
齊魯網 2017-01-20

濱州市縣領導走訪慰問駐鄒部隊官兵

1月19日下午,濱州市副市長萬永格,鄒平縣委副書記、縣長鄒繼剛,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陳崇波到駐鄒部隊走訪慰問,為子弟兵帶去濱州市和鄒...[詳細]
齊魯網 2017-01-20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