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北晚報·濱州傳媒網
2017-04-17 12:40:04
人們都說婆媳關系最難相處。
然而,在濱州市惠民縣李莊鎮道岔李村,卻有一對親如母女的婆媳:73歲的王會云和她的兒媳孫廣蘭。多年之前,孫廣蘭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癱倒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王會云就將生活的重擔獨自承擔,不僅包辦了所有的家務事,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媳。面對所有困難她都選擇咬緊牙關堅持著,這一堅持就是23年。
>>>沒有血緣卻似母女 永遠掛念對方
4月14日上午10時,記者在李莊鎮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七拐八繞地來到了王會云家里。這是一間三居室的平房,帶著一個小院,暖暖的陽光灑在這個不大的院子中,王會云老人正忙著把四散在院子中的物品規整好。
走進屋內,記者看到屋子里東西雖然不多,但都收拾地干凈利落。桌子上有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粥。老人告訴記者,她從早上開始就忙著伺候兒媳,直到現在才得空休息,這碗米粥是她的早飯。“雖然我不能按時吃飯,但是只要不耽誤兒媳吃飯,我也高興。”王會云說。
臥室里,孫廣蘭躺在厚厚的毯子上,身上蓋著好幾層被子。雖然腿和身子一點也不能動,手指也變形嚴重,生活無法自理,但是她的臉色紅潤,看上去還不錯。“這些小被子都是我奶奶親手做的,媽媽大小便都在床上,奶奶都收拾的非常干凈。每天三頓飯也是奶奶一口口的喂媽媽,怕媽媽身上起褥瘡,奶奶經常給媽媽做按摩,擦洗身體。多虧有奶奶照顧媽媽。”老人的孫女王燕說到動情處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淚。
“我常跟媽媽說,如果現在躺在床上的是奶奶,你也不可能做得比她還好。現在她倆就像親母女一樣,互相在心中都掛念著對方。”王燕說。
>>>獨自扛起生活重擔 有時也會抹眼淚
“在我的印象中,從我很小的時候媽媽身體就不好,是奶奶在照顧媽媽的同時照顧著我和弟弟。上學放學都是奶奶接送,回家以后就忙著照看媽媽。奶奶是非常辛苦的。”王燕說。
王會云老人每天四五點鐘就起床張羅早飯,還要將兒媳換下來的尿布、被褥清洗干凈。“家里是有洗衣機的,但是奶奶怕洗不干凈,一直堅持用手洗媽媽換下來的衣物。奶奶就這樣年復一年,無怨無悔地照顧著媽媽。”
去年冬天,孫廣蘭不知什么原因上吐下瀉,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這可把王會云嚇壞了。“那時候因為爸爸在家,奶奶就去姑姑家住了兩天。沒想到媽媽突然得了病,奶奶就衣不解帶的一直陪在媽媽身邊,晚上每隔半小時就起來給媽媽喂水吃藥,直到媽媽的病好了。”王燕說。
有一段時間是王會云老人家里最困難的時候,那時候家里光病號就有四個。“當時媽媽身體不好,太爺爺跟奶奶的姐姐都住在我們家。不巧的是,當時上高中的弟弟在一次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上又把肌肉拉傷,在醫院做手術。奶奶就起早貪黑的照顧他們,我看著都非常心疼她。”王燕回憶道。
對此,王會云老人沒有一絲怨言。“兒媳嫁到我們家來,我就把她當親閨女一樣看待。不管她病成什么樣子,我都會照顧她,從沒想過放棄。雖然有時候會累地掉眼淚,但是我心里地堅持不會改變。”王會云說。
>>>用友善的心對待每一個人 鄰里豎起大拇指
“奶奶是非常善良的,她很喜歡幫助別人。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別人找她幫忙,她都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幫一把。”王燕說。
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傷,雖然傷勢并無大礙,但始終活動不方便。受傷老人的孫子在家中需要人照看,孩子的父母又都在外地打工,一時半會趕不回來,這時王會云老人主動提出由自己照看孩子。就這樣,王會云家里外面兩頭轉,所有的事情都沒有耽誤。
不僅如此,王會云老人平時會將一些衣物和食品送給那些需要的人們,在冬季時,還專門給別人縫制棉衣。鄰里之間提起王會云老人都由衷地豎起大拇指,他們敬佩老人的所作所為。
雖然生活的重擔壓得王會云有些喘不過氣,但是她沒有吝嗇對孩子們付出自己的愛。“上學那會,我和弟弟的家長會基本都是奶奶參加,同學們都以為奶奶就是我媽媽。我要謝謝我的奶奶,是她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這個家,將我缺失的母愛填滿,讓我也學到了她堅強的精神。”王燕說。
現在,孫子孫女都長大了,在工作之余都會回家來幫忙。“我也沒有什么心愿,只是想照顧好兒媳婦,一家人安安穩穩地在一起,看著孩子們長大了,都成家立業了,我也就放心啦。”王會云說.(晚報記者 于 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