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5日訊 金秋十月,脆甜多汁的冬棗上市了。山東的冬棗主產區在濱州沾化,經過多年發展,在那里已經形成了50萬畝種植規模,成為主要經濟作物。近年來,圍繞“產業增效、棗農增收”,沾化開啟了冬棗產業從“產量”到“質量”的轉型之路。
這幾天, 大流村掛牌成為濱州市沾化區第二家“沾冬2號”種植專業村。為推廣這個冬棗新品種,大流村改良了1000多畝棗田,帶頭人是張亦明。然而十多年前,老張剛開始種棗時卻總想打“退堂鼓”。
張亦明告訴記者:“有的每斤賣8毛左右,好點大點的賣1塊左右,拉出一車去,賣不了個千兒八百,弄這個干還不如給人家干點活。”
2009年,正是沾化冬棗種植的歷史高峰,全區冬棗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產量超過7億斤,但價格卻跌入谷底。
濱州市沾化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郭慶宏表示,那時候注重高產,品質必然下降,品質一下降了,消費者不買賬,覺得沾化冬棗無非也是這樣。
要讓冬棗闖市場,品質必須提上去。經過實地調研,當地政府提出“沃土工程”,用有機肥替代化肥、采取寬行種植,同時推出“沾冬2號”新品種。然而,新品種雖然口感和甜度都遠勝初代,但是體質嬌貴、更適合在大棚中生長。建大棚,這對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沾化的棗農來說,并不容易,設施栽培前期投入,對農民來說確實有點大。
張亦明的妻子告訴記者,那時候手頭特別緊,農藥什么的都得賒賬,等棗摘完了再給錢,再花錢又沒有著落了。
為鼓勵棗農, 政府提出,新建大棚每畝獎勵2000元,但推廣速度還是不理想。
濱州市沾化區冬棗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軍利介紹說:“每個大棚需要建設資金1萬到1萬5,解決不了他資金缺口的問題,我們轉變思路,拿出大棚貸款、貼息貸款這種方式,補貼兩年的利息?!?nbsp;
有了貼息貸款,老張終于鼓起勇氣,把12畝棗田全部建成大棚,在全村第一個種上了“沾冬2號”。轉眼又到了冬棗成熟的時節,這回他打了個翻身仗。
在老張帶動下,大流村有1000畝地種上了新品種冬棗。乘勢而上,當地又通過冬棗節、賽棗大會、電商節等一系列活動,把冬棗品牌越擦越亮。今年,沾化冬棗銷售價格比往年提升了50%以上,還有1000噸出口到了美國。為提升產業,沾化還制定規劃,鼓勵棗農以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引導產業走適度規模經營之路。眼下,通過土地流轉,張亦明把種植面積擴大到了80畝,正準備安裝智能化管理設備,實現澆水、施肥、噴藥、機械化遠程自動化。
張亦明高興地對記者說:“你看這個老棗樹已經300多年了,我們大田里50萬畝都是它的子孫后代,這邊這個高科技的冬棗大棚是用來研發種棗技術的,幸福生活就都靠著這些冬棗樹了?!?nbsp;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