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網
2021-01-19 14:45:01
持續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堅定不移向現代化富強濱州奮進
——濱州以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紀實
編者按:建設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是國家賦予我省的重大戰略任務。三年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年全面成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總體部署,強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即日起,本報與濱州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聯合推出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巡禮專題,以期進一步展示富強濱州全面起勢、整體成勢的變化,動員全市上下持續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堅定不移向現代化富強濱州奮進。
三年來,濱州人吹響新舊動能轉換號角,“六問”深思謀篇,“八策”路徑布局,“七富七強”繪就逐夢征程。未來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挑戰更多、成果更大,全市上下將聚焦“十強”產業轉型所求,開啟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構筑起支撐未來發展的源動力。
構筑支撐未來發展源動力,塑成“雙型”城市新格局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是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從全球經濟史來看,每次工業革命都推動了新舊動能的根本轉換,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躍升,重塑了全球經濟格局。
立足富強濱州創新發展所需,聚焦“十強”產業轉型所求,我市開啟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打造“五院十校N基地”,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貫通,構筑起支撐未來發展的源動力、主引擎。
抓住科技創新,便抓住了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目前,濱州“五院十校N基地”科創體系的“拼圖”完美合成,科創“圖譜”精彩呈現,“智城”科創時代全面開啟。
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
我市構建了“產學研金服用”科創體系,建成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突出技術交易、檢驗檢測、數據應用、設備共享、創意設計等公共服務,一期工程入駐133家機構。加快建設魏橋國科研究院,推動科學家、實業家、金融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籌建黃海科學技術研究院和黃海科技產業園,推進化工領域向高新材料、綠色環保、安全生產轉型。
產教融合是一種創新形態,能夠突破教育與產業之間的藩籬,可以有效集聚各方創新要素,有效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實效。
我市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形成了“院系+研發中心+產業園”的“魏橋模式”、“N1N”產教融合的“京博模式”、“研發+中試+轉化+職教”的“黃海模式”。實施“引企入教”改革,堅持“雙元育人”、改革“雙師教學”,培養更多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我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運用市場化手段配置資源,激活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2020年我市新增省級創新平臺19家,成功創建省級創業創新示范綜合體,綜合評價列全省第4位。2020年1-11月份,“四新”投資同比增長53.8%,占比提高16.9個百分點,增速和占比提高均列全省第2位。
聚焦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搭起經濟高質量發展“四梁八柱”
產業“結構偏重、能耗偏煤、布局偏散、鏈條偏短”等問題是濱州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面臨的主要矛盾。
我市堅持實業強市、產業興市,聚焦全產業鏈改造提升,以“企業布局園區化、產業發展集群化、產品品牌高端化”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傳統產業基業長青。高端鋁、精細化工、家紡紡織等“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營收突破萬億元,不斷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2019年10月,省委書記劉家義到濱州專題調研,提出加快鋁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山東鋁業”品牌。濱州鋁業以科技為翼、實業作基、逐夢前行,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魏橋創業院士研究院成立儀式。
科技為翼,攜手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信信托打造魏橋國科科技園,實現科學家、實業家、金融家“握指成拳”,締造“技術創新+產業轉化+金融支持”的全產業鏈創新模式;先后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3個、省級15個,發明專利179項,中高端鋁產品就地轉化率從2017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46%。實業強基,集聚規模以上企業166家,產品涉及7大板塊、100多個品種,主營業務收入從2016年的2700億元增加到3700億元,能耗同比下降20%以上。夢想起航,設立100億元的世界鋁業發展基金,建起中國(濱州)鋁業云、“中國鋁谷”兩大平臺,每年召開世界高端鋁業峰會,力爭用3-5年的努力,從價值鏈上再造一個新魏橋。
濱州高端鋁產業的華麗轉身,正是五大千億產業集群從“規模最大”邁向“價值最優”的縮影,也是濱州逐夢富強的優勢所在。高端化工邁向高精,7家省級化工園區,3家“中國化工500強”企業,166家規模以上企業,建起了綠色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用最先進工藝產出了占全國31%、20%、20%的環氧丙烷、針狀焦、煅后石油焦,2020年預計實現業務收入1850億元。生態紡織走向高端,圍繞智能、綠色、品牌、國際化方向,締造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先行區,2020年預計實現業務收入1856億元。糧食食品綻放華彩,國內唯一產值千億級糧城,全市糧食加工轉化量1641萬噸,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600億元,約占全省的1/3、全國的1/25。畜牧水產成就海陸之鮮,120萬頭、230萬頭和10億只肉牛、生豬、肉禽屠宰加工能力,直供G20峰會、上合峰會的高品質;8個國家食品地理標志,11萬噸對蝦、19.8萬噸貝類年產量、全國70%以上鹵蟲卵加工量,形成了“蝦貝蟲”漁業模式。2017年五大千億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突破8000億元,2019年突破10000億大關,2020年將達到12000億級別。
加速新興產業聚合裂變,構建實業智城新格局
現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聚合裂變,支撐濱州“未來之城”建設,實業“智城”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智造”未來。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以“智能化”為導向,布局14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輕量化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風電及高端能源裝備產業、智能制造裝備產業3大支柱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通用航空裝備產業、石油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三大特色產業,最大限度地實現產業聚集,鏈條互補,資源共享。2020年企業已達百家,預計主營業務收入178億元。
“新動”未來。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開辟出“新藍海”,逐步形成了魯北、海容、京陽為核心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打造濱州輕質高強新材料循環經濟示范園,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地。
“互聯”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速發展,預計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億元,在全國率先建立“云超市”服務模式、全省首家工業大數據服務中心,京東黃河三角洲大數據中心和大數據產業基地落戶,集聚形成國內半導體分立器件生產基地。
“健康”未來。愉悅家紡跨界創新,投資35.4億元建設愉悅醫養聯合體項目,向大健康產業轉型邁進。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為主的健康制造業和多業態融合的健康服務業加速融合,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醫養健康產業體系。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醫養健康企業53家,主營業務收入較2017年提高了3倍。
“擎創”未來。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濱州經濟的新引擎。建設一城兩院八校,產教融合新格局逐步形成;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黃河文化體驗、孫子文化游學、南山中河北海等旅游項目,打響黃河文化和孫子文化品牌;組織第七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跨境電商,建設國際電商城;打造“港鐵河海一體化”物流樞紐;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和會展經濟、總部經濟、科創中心。
聚焦全領域改革, 激發出新舊動能轉換的澎湃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山東“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濱州人當仁不讓,牢固樹立“全領域流程革命、全生態改革創新”的理念,錨定“體制機制創新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出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濱州模式”。2020年10月25日,新時代體制機制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暨“濱州實踐”高層研討會成功舉辦。
10月25日上午,新時代體制機制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暨“濱州實踐”高層研討會在濱州開幕。
心中有答案,腳下有行動。在改革攻堅中,濱州秉承有解思維、辯證思維、市場思維、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落實導向,改革創新讓發展的底氣越來越足、發展的質量越來越優、發展的韌性越來越強。圍繞“7+3”改革攻堅任務,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痛點、難點、堵點,形成了典型引路、分類突破、梯次推進、協調創新的“1+10+N”改革體系,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就是《濱州市改革創新三年行動計劃》。“10”就是“三重工作”重點攻堅的10項重要事項。“N”就是全市年內實施的專項改革任務。在高端鋁產業轉型、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國資國企改革、營商環境、產教融合、“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科創體系、投融資模式創新計劃、“3511”工程、人才引育留用“三進工程”、“雙型”城市建設、基層安心工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西王集團“司法和解+戰投引進”、基層治理“全科大網格”、“e家大救助”、“三專”干部隊伍建設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為“富強濱州”集聚了澎湃動力。
改革成為濱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催生發展理念、思維方式、價值追求、工作模式的深刻變革。濱州將持續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為新舊動能轉換增添澎湃動力。
拉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大框架,為富強濱州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2020年12月30日,建設中的濱州黃河大橋。
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濱州的短板。搶抓歷史機遇,濱州謀劃儲備、推進建設了一批應建未建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項目等,拉開了濱州高質量發展的大框架。在基礎設施領域,濱州黃河大橋、濱州樂安黃河大橋同時開建,京滬高鐵二通道、濟濱高鐵、濱德高鐵開工在即,秦濱高速、沾臨高速、濟高高速鄒平段、G228濱州段等正在有序推進,“六高七鐵九高速”縱橫暢通。濱州港一類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大高機場開通運輸業務,濱州國家主干道高鐵樞紐城市和環渤海中心城市戰略地位奠定凸顯。5G網絡基礎、區域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基建加速建設,主城區和重點應用場景實現5G信號連續覆蓋。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領域,啟動了魯北傳染病防治中心建設,實施了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完成了總長22公里的9條城區道路以及182個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43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部開工,一批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項目正在加快推進,極大彌補了我市在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短板。
智者智城,志在濱州。濱州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打造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城市為主抓手,推動政府、企業、社會聚焦實業、矢志創新,持續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堅定不移向現代化富強濱州奮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