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4-11-04 10:28:11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10月28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我市“無廢城市”建設和相關工作進展情況,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因地制宜做好農業農村領域“無廢細胞”建設,扎實做好“資源再生、減量增效、生態循環、集約高效”四篇文章,為“無廢城市”建設貢獻農業農村力量。
強化回收利用,做好“資源再生”文章
加強要素支持。積極發揮技術支持作用,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秸稈腐熟還田、有機肥生產等綜合利用技術試驗示范,獲得省市級科技成果12項、國家專利26項,探索制定了6項廢棄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技術規范和4種高效利用模式。構建回收體系。積極探索農業廢棄物第三方有償回收機制,初步建立了以“誰使用誰交回、誰銷售誰收集、專業公司處理、市場主體運營”為主要模式的廢棄農膜回收處理體系和以“項目化管理、市場化收集、資源化利用”為主要模式的作物秸稈回收利用體系。全市已建設廢棄農膜回收站點33處,其中,縣級廢棄農膜回收處置中心7處,建設各類秸稈回收點53處,2023年全市作物秸稈回收利用率達到95%以上,廢棄農膜回收率達到91%。2024年4月,全省廢棄地膜回收利用現場觀摩會在濱州召開。推進綜合利用。依托秸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項目,支持相關企業開展作物秸稈、廢棄農膜加工利用,培育了博興博友再生資源公司、濱城中裕食品公司等一批農業廢棄物加工利用示范企業,山東金耀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山東省農藥包裝物資源化利用單位,年加工利用廢舊農膜830余噸、作物秸稈62萬噸,創建了有機肥生產、沼氣發電、可再生原料制作等多種利用模式,示范帶動全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防治面源污染,做好“減量增效”文章
在化肥減量增效方面,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因地制宜推行水肥一體化技術,全市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32萬畝;科學增施有機肥,全市有機肥年施用量達到25萬噸。2023年全市化肥使用量較2020年減少7.96%,提前兩年完成了省定3%的任務目標。在農藥減量控害方面,強化病蟲害監測和預報預警,短期預報準確率達到95%以上;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沾化區獲得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稱號,濱城區、惠民縣獲全國“統防統治百縣”稱號。2023年全市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減少了16.92%,提前兩年完成了省定6%的任務目標。
推行種養結合,做好“生態循環”文章
培育利用主體。引導規模養殖場生產銷售商品有機肥,培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養殖場戶800余家,年可消納畜禽糞污300余萬噸。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種養結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培育種養結合的生態農場130余家。濱州中裕公司形打造了全國最長、最完整的小麥全產業鏈,探索形成的“三產融合、綠色循環”“中裕模式”在全國推廣。創新利用模式。探索形成并重點推廣了糞污全量收集還田、糞污專業化能源化、固體糞便堆肥、糞便墊料回用、異位發酵床、養殖污水肥料化、污水達標排放、糞便制備有機液肥處理和個性化私人定制等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8+X模式。強化技術應用。集成有機肥生產、畜禽糞污轉化、沼氣利用等關鍵技術,建成有機肥生產企業18家,年可利用畜禽糞污150余萬噸,加工有機肥200余萬噸。
推進農業節水,做好“集約高效”文章
完善節水設施。建成高標準農田518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5萬畝,探索推廣了陽信縣小型智能化自動節水灌溉模式,該模式在全省推廣,提高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培育抗旱品種。加快節水穩產新品種培育和篩選推廣,已選育耐旱作物品種19個,示范推廣抗旱耐鹽堿糧食、棉花新品種12個,為提升單產做出了突出貢獻。推廣節水技術。探索形成的小麥、玉米全幅勻播、雙深雙晚、高低畦等新型節水增產技術,連續多年成為全省主推技術,兩次被省政府領導批示肯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