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1-10-25 09:42:10
小開河引黃工程是國家計委、水利部安排的98年灌區續建配套建設項目,山東省重點工程,也是振興濱州地區經濟的關鍵性工程和黃河三角洲開發、“海上山東”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
小開河引黃閘。
苦咸水喝了祖祖輩輩
小開河引黃灌區地處山東省北部,黃河下游左岸,黃河三角洲腹地,南起黃河北岸的濱州市里則鎮小開河村,北至無棣縣德惠新河,全長91.5公里,縱貫濱州市濱城、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惠民、陽信、沾化、無棣6縣區。
小開河灌區建設前,由于灌區內地勢高亢,地表水嚴重缺乏,地下水礦化度高,無法利用。尤其是濱州北部的無棣、沾化兩縣瀕臨渤海,兩縣80多萬群眾飽受無水缺水之苦。因為地下400米以內無淡水,400米以下的水又苦又咸,并且高氟高碘,長期飲用會令人牙齒發黃,脖子腫大;可利用的水資源只有地表水,多年平均降雨量584毫米,水資源嚴重匱乏導致灌區內植被稀疏、農作物低產、生態環境差、群眾生活用水十分困難,30萬人民祖祖輩輩一直喝著苦咸水。因為窮鄉惡水,無棣縣馬山子鎮石山村12年沒有娶進一個媳婦,5年內征兵沒有一個體檢合格的青年。根據沾化縣檔案館館藏檔案《沾化縣解決苦咸水地區人畜飲水 小康示范工程實施方案》記載:建國初期全縣有缺水村莊404個,人口31.56萬人,分別占全縣總數的95.7%和93.2%。建國以來……由于條件所限,至今仍有101個村莊6.72萬人的飲水困難尚未得到解決。北部沿海鄉鎮尤甚,既無淡水資源,又缺蓄水設施,屬苦咸水區。由于長期飲用劣質水,嚴重危害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繼1992年的大旱之后,1997年濱州再次遭遇嚴重的春旱,無棣縣60萬畝麥田只有40萬畝澆了一遍返青水,其余20萬畝一遍水未澆,所有的庫、溝、灣、塘全部無水可取,致使小麥每畝減產達100公斤以上。僅無棣、沾化、陽信三縣的主要缺水區年減產就達5萬噸以上。
對這些情況,濱州地委、行署決策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8年初,地委、行署下定決心,作出決策:當年必須建成小開河,實現向北部群眾供水!
解決群眾缺水的事情不能等
群眾曾經飽受缺水之苦。
為了解決百姓的吃水問題,濱州水利部門早在1988年即開始了小開河引黃灌區的前期工作。1992年,小開河工程設計之初,就委托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進行了模型試驗,模擬灌區情況,采用1/100的比例,對工程的各個要素作進一步驗證。當時,水科院正做著兩個模型,一個是小開河工程,另一個是長江三峽工程。1993年,省計委批復立項,濱州地區成立小開河引黃灌區擴大治理工程領導小組,由地委副書記黃學軍任政委,行署副專員趙秉耕任總指揮。作為當時濱州地區五大興濱工程龍頭的小開河引黃閘準備工程于11月25日正式破土動工,但是由于資金限制,施工進展緩慢。1994年,省水利廳批準概算總投資1.6億元,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10萬畝。工程建成后,沿線5縣市、24個鄉鎮、400多個村莊的123.4萬畝土地將得到灌溉,同時可開發草場29萬畝,解決30萬人和40萬牲畜的飲水水源問題,還可為沿海、沿線經濟的綜合開發提供可靠的淡水資源。到1997年底,在國家計委、財政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省政府及省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資3200萬元,建成了渠首引黃閘、徒駭河、沙河渡槽等7座大型建筑物工程。
山東省政府把小開河工程列為1998年省重點工程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濱州地委、行署也把小開河引黃工程列為一號工程,面對小開河建設巨大的資金缺口,決定把多年籌集的準備用作重建辦公樓的2000萬元投到小開河建設和解決群眾吃水問題上,集中一切財力加快工程建設步伐。據濱州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1998年,地委、行署審時度勢,果斷決策 ,把小開河工程列為“愛民工程”、“形象工程”,并作為98年地委、行署的一號工程來抓。地委書記王宗廉同志主持召開地委委員(擴大)會議,會議指出:各級要把“愛民工程”放在首位。會議決定,緩建地委辦公樓,集中資金先把小開河這一愛民工程、形象工程和致富工程干上去。地委、行署當時的領導說:“什么事情都可以等一等,但解決幾十萬群眾缺水的事情一刻也不能等。”
根據地委、行署的決策,指揮部反復研究并請水利專家咨詢和召開論證會,制訂了“春天集中干土方工程,夏秋突擊完成建筑物工程,秋冬統一搞好襯砌工程”的施工方案,從而做到整體規劃、分步展開、壓茬施工,確保了工程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1998年度共完成投資1.2億元,土方、建筑物和襯砌工程同時展開、交叉進行,確保年內向下游送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濱州地區組織了強有力的工程指揮體系,并委托省科源監理工程公司進行監理,確保了工程順利實施。土方工程干渠全長62公里(其中:輸沙渠51.5公里,沉沙池4.16公里,輸水渠6.34公里)。組織全區6縣市動用860臺大型機械于3月底全線開工,6月5日全部竣工,完成土方851.09萬立方米,工日309.86萬個,投資5870.2萬元。在6月25日山東省組織的土方工程驗收中,被評為省級優良工程。投資2828萬元的98座大中小型建筑物自4月初陸續開工,9月中旬全面竣工。160萬塊襯砌板的制作任務9月20日之前全面完工。在襯砌工程建設中,地區指揮部通過招標投標,組織45支施工隊伍于9月25日全面鋪開,11月15日全面竣工。經地區指揮部和省監理公司聯合竣工檢測驗收,認定工程具備通水條件,可以正常運行。
為北部群眾送去“幸福水”
1998年11月28日,小開河引黃工程通水典禮舉行,時任濱州地委委員、行署常委副專員的周清利主持,副專員蘇乃軍匯報工程建設情況,地委書記王宗廉發表重要講話,水利部農水司司長陳雷、山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玉柱講話,最后濱州地區行署專員張執政高聲宣布:“濱州地區小開河引黃工程第一期工程勝利竣工,請提閘放水!”
12月25日,工程通過山東省竣工驗收。時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水利廳副廳長的汪峽主持驗收會議,稱小開河工程是“山東省引黃灌區建設管理的典范”。1999年,小開河以下輸水渠土方及生產橋完成。2000年,魯北化工集團投資完成了灌區下游3座渡槽、4座雙面閘、2座公路橋建設。至此,小開河干渠全線貫通,開創了引黃灌區模型試驗的先例,成為全國第一個進行模型試驗的灌區。
河水貫穿黃三角腹地,涉及濱州黃河北部地區42萬人口,沿線淡水資源得到改善。沿途22個鄉鎮、400多個村莊的40余萬畝土地得到灌溉。灌區內興建了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庫4座,鄉、鎮、村修建的小型水庫16座,累計存水可達6000余萬立方米。《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將小開河作為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典型進行了專題報道,稱贊這是一條德政之河、民生之河,一條通往人民心中的河。
深刻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青山”
小開河工程通水不僅解決了北部地區歷史性飲水問題,帶來的更是當地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幾十萬畝荒蕪鹽堿地變成豐產田,灌區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日新月異。在濱州市無棣縣水灣鎮張建屯村長勢喜人的玉米地里,74歲的張連奎的喜悅掛在嘴角眉梢,昔日缺水的苦澀,讓他對今天的好日子倍加珍惜:“過去喝刷街水,在屋頂上鋪塑料布接雨水喝,又苦又咸。現在,打開水龍頭,嘩嘩的甜水往外流!靠著小開河引黃灌區引進的黃河水,俺種了幾畝玉米和冬棗,一年也能掙不少錢哩!”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2009年經國務院批復并實施后,小開河灌區在“國家戰略”支持下,依靠理念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致力生態建設,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引黃灌區躍升為以水為“基”的大生態支撐系統,灌區所覆蓋的100多萬畝國土空間由“艱苦環境”變成糧棉高產區,多年平均增產糧食15萬噸,增產棉花5.6萬噸,并演進為高效、宜居的綠色發展高地,成為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范例。2010年12月16日,經國家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審議,并在水利部網絡公示后,批準了第十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山東省濱州市小開河引黃灌區榜上有名,小開河灌區成為全國水利風景區評選歷史上第一個引黃灌區水利風景區。2017年12月,小開河灌區正式獲批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又成為全國首個引黃灌區國家級濕地公園。灌區水資源體系在渠首和渠尾兩端,分別支撐了濱州中心城區的發展和北海經濟開發區新增長極的開發,成為濱州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支撐起了濱州新區“大空間、大綠地、大水面”的城市規劃,使濱州成為宜居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吸引了幾十億、上百億級的二三產業項目在濱州落地發展。
小開河引黃灌區是黃河連續20年不斷流的見證者、受益者。隨著城鄉差距的縮小,思想觀念的更新,灌區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水庫、河道、沉沙池常年蓄水,引來白鷺、天鵝等棲息繁衍,碧水蕩漾,魚翔淺底,河道內蘆葦、菖蒲長得密密麻麻,繪就出一幅自然和諧的畫卷。小開河灌區成為具有鮮明黃河文化和生態特色的水利風景區,成為濱州一條美麗的生態帶。
資料整理: 盧艷 劉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