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5日訊 一口古井、一面古墻、一棵古樹,見證著歷史的痕跡。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印透著全面振興的底色。寬闊整潔的馬路、長勢喜人的成片果樹、熱鬧喜慶的廣場舞隊伍,這是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沙河街道周龍村的真實寫照。
然而,誰也不曾想到,過去的周龍村是個貧瘠落后、軟弱渙散的爛攤子。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金芳回憶起剛剛上任時的場景依然記憶猶新。
濱州市濱城區沙河街道周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金芳介紹,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關鍵。2022年,正值濱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馬俊昀對口幫包聯系周龍村,通過多次調研指導全面從嚴治黨和基層黨建工作,提出了村級黨組織要進一步從理念、機制、手段等方面創新基層黨的建設的總體要求,把鑄牢“根”和“魂”落腳到支部,要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強化基層黨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沙河街道以此為契機,以周龍村為試點,創新推出“紅聯善治”黨建品牌,突出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由村支部成員分工負責幫辦代辦,提升服務精準性,同時聚焦“提升標準、完善機制、多線聯動、群眾積極參與”等內涵全面升級農村紅色物業,量身制定紅色物業星級考核制度,村里實行村黨組織書記“記賬式”管理制度,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同向發力,定期常態化開展各類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實現“黨建引領各項工作,用支部凝聚合力,工作一線處處見黨員”的工作態勢。
濱州市濱城區沙河街道黨工委書記孫長生告訴記者,通過“提升標準、完善機制、多線聯動、群眾參與”等方式,打造“紅聯善治”社會治理新模式,營造“環境優美、鄰里和諧”的生活環境,推動“農村紅色物業”從村級的單項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上升至基層治理體系的整體構建,不斷提升轄區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鄉村振興最終落腳點就是農民富裕,現在周龍村村容村貌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要進一步發展特色種植,讓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馬俊昀部長在與村干部交流中重點強調。
沙河街道積極組織外出對標學習特色大棚種植技術,因地制宜建成特色蘋果果園大棚60余畝,抓住建立“紅果之家”特色農產品專區契機,推動“周龍富士”進入松鼠折扣倉,逐一打通種植、管理、銷售各個環節,不斷拓寬“周龍富士”蘋果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實現集體增收,百姓致富,讓特色果園大棚種植成為周龍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乘借全區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標先進、爭先創優,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高素質農民,選派科技特派員、農業專技人才到鄉村一線開展技術服務的政策優勢,村“兩委”班子求創新謀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走進現在的周龍村,家家庭院干凈整潔,戶戶門前繁花相襯,處處鄰里和諧,路邊整齊地擺放著分類垃圾桶,村莊環境明顯改善,美麗鄉村建設帶給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在與日俱增。
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間,新動能孕育在美麗村落,我們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周龍村乘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必將步履鏗鏘、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