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8日訊 12月18日,濱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舉行《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唐海濤,濱州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孫衛東,共同介紹《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孫衛東介紹,《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出臺后,要提高思想認識,充分把握《條例》出臺的背景意義。高站位部署推動。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種有效方式。近年來,在濱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有關部門密切協作下,濱州市委政法委主動擔當、創新實干,從社會穩定溯源治理出發,將人民群眾對解決心理問題的新需求納入基層社會治理總體布局,趟出一條具有濱州特色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品質之路,形成了“1234567”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路徑,為“心安城市”建設奠定了強大的實踐基礎。
創新性謀劃發展。打造全國首個集“醫、食、眠、游、護、康、養、學、樂、健”一體化社會心理服務實體平臺—“濱州心語”基地;在全國首次提出“心源性”矛盾糾紛概念,理論研究成果得到省委有關領導同志批示肯定;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直部門心理健康科100%全覆蓋;首創面向全國的市級社會心理服務熱線:400-0543-525,為人民群眾提供7x24小時全天候公益服務。首創中小學全員化常態化心理健康測評機制,每年對全市431所學校共38萬余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為社會心理服務立法奠定了工作基礎;參加全國心理學家大會,并榮獲“第四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十佳案例”。
法治化引領護航。作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進入了法治化的新階段,對于提高社會各界重視程度、提升濱州市社會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深入細致研究,切實發揮《條例》明確的創新成效。堅持以普適服務為導向。《條例》不僅面向社會大眾開展以維護個體的身體健康為出發點的心理輔導和科普等服務,同時還面向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等特殊群體提供心理救助等服務,面向青少年群體、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教育工作者等開展針對性心理服務。
堅持以融合發展為切點。《條例》充分結合濱州地方特色,堅持以本土文化融入精神內核,充分挖掘濱州市優秀本土文化資源,將其價值內核充分融入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同時,《條例》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融入社會治理大局中,建立“網格+心理咨詢”全覆蓋、對涉眾型重大項目決策實施“穩評+心評”制度,深化“心源性”矛盾糾紛排查,從源頭上防范化解矛盾隱患。
堅持以要素支撐為關鍵。《條例》明確規定社會心理服務的“人、財、物、機構、機制”五大要素,通過加強社會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培育支持體系,將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展;明確相關市直單位設置心理健康科室,并配置專門人員;加強專業機構建設,鼓勵和引導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心理門診;建立網格員聯系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機制,確保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規范化、常態化運行。
強化宣傳發動,不斷提升《條例》實施的應用水平。全面系統抓學習。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將《條例》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黨政領導干部述法內容。近期,我們將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抓好《條例》發放,組織開展《條例》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六進”活動,讓全社會了解條例的重要意義、重點內容,不斷提升其傳播力和影響力。
立足實效抓培訓。把《條例》作為全市黨員干部員的“必修課”,通過專題授課、互動研討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力爭學深學透、全面掌握、準確適用。同時,鼓勵各縣(市、區)通過舉辦知識競賽、技能比武等活動,讓廣大基層干部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工作能力。
拓寬渠道抓宣傳。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線下通過設置宣傳站、懸掛宣傳條幅、發放宣傳單、發動網格員入戶宣傳等形式,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宣傳《條例》;線上通過在門戶網站開設學習宣傳專欄,在電視臺、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以及戶外顯示屏、通訊廣告等載體上廣泛宣傳,在全市持續營造學條例、守條例、用條例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