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4日訊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備受社會關注,作為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濱州市大力開展智慧食安項目建設,致力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市民飲食安全。為全面了解濱州智慧食安項目建設發展情況,濱州市大數據局就項目建設展開深度調研,剖析當前建設中存在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
完善大數據 食品安全互聯互通
管理體制與機制逐步健全。濱州市各級人民政府加強對公共數據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了工作協調機制,統籌解決公共數據管理重大事項和重大問題,組織編制和維護本級公共數據資源目錄,建立清單管理機制,指導監督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執行標準和規范,開展監督評估。在智慧食安項目建設中,這種管理體制與機制的不斷完善,確保了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數據目錄管理清晰。濱州市組織制定了公共數據資源目錄編制規范、分類分級規范,明確數據的元數據、共享和開放屬性、安全級別、使用要求、更新周期。使得智慧食安項目中的數據管理更加規范、有序,便于數據的整合與應用。
數據收集與匯聚有序開展。在數據收集與匯聚方面,濱州市遵循合法、必要、適度原則,依照法定權限、程序和范圍收集公共數據,除特殊規定外,可共享的數據不得重復收集;按照一數一源、一源多用要求,依據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收集數據,確保數據真實、可靠、完整、及時和可在線使用。
數據應用初顯成效。濱州市智慧食安項目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如部分學校和養老機構實現了明廚亮灶監控數據的互聯互通,食安監管閉環等功能也在逐步落地,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類弊端影響智慧化監管實施
跨部門和跨地區共享合作難。不同政府部門和機構在數據共享方面存在標準和利益沖突,導致信息孤島現象嚴重,數據難以實現有機連接,限制了智慧食安項目整體效能的發揮。
監控覆蓋不全。餐飲單位數量眾多、操作環節復雜,而監管人力有限,目前平臺無法實現對后廚加工過程全覆蓋無死角的高清視頻監控,難以滿足不同作業場景的監管需求,存在食品安全監管盲區。
智能監管欠缺。尚未充分利用人臉識別、視頻智能分析、物聯感知等先進技術對后廚人員操作規范、環境安全等方面進行實時智能監管,無法及時發現違規異常并告警,不利于規范后廚操作和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遠程集中監管困難。中小學食堂、養老院食堂數量龐大,現有監管方式效率低下,迫切需要提高監管效率,實現遠程集中監管,但目前平臺在這方面的功能還不夠完善。
平臺利用率低。智慧食安項目涉及部門眾多,職能交叉、職責邊界模糊,導致運行效率低下。例如,市場監管局、教育局、大數據局等部門在項目中的職責劃分不明確,影響了智慧化監管作用的發揮。
建立共享機制 實現“互聯網 + 明廚亮灶” 的閉環監管
構建全面的數據采集網絡。整合監管部門數據、匯總日常監督檢查記錄、收集食品安全行政處罰信息,分析違法重點領域和高發環節,為精準監管提供依據;在食品生產線上安裝傳感器,采集原料投放量、加工溫度、時間等數據,同時匯聚企業質量檢測數據,便于追溯產品質量問題;運用物聯網技術獲取食品運輸和儲存環境數據,如冷鏈溫度、濕度,倉庫存儲條件等,構建完整數據鏈。
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打破部門壁壘,推動食安監管部門與農業、海關、衛生健康等部門數據共享,如食安監管部門獲取農產品種植農藥使用、土壤質量數據,與海關共享進口食品信;建立共享協議與接口,明確共享范圍、頻率和格式,采用標準化接口傳輸數據,確保及時性和準確性;企業與監管部門共享,監管部門為企業提供數據共享指導規范,企業定期報送關鍵數據,對積極共享且質量高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或信用激勵。
進一步升級平臺功能。打造食品透明工廠風險隱患巡檢數字化、分層分級監管智能化、食安風險監管可視化體系,集成數據統計分析引擎與電子地圖,實現重點食品單位信息一圖集成、精準定位;打造全業態市場監管助手平臺,落實各商事主體經營追溯臺賬,構筑企業信息普查及自查應用,完善大中型餐飲單位信息管理,實現標簽化管理,優化證照預警報警,提升提升企業風險預警防范能力和監管效率;推進區縣視頻接入工作,采用主流流媒體服務平臺接入方式,對老舊平臺進行升級改造,確保視頻監控匯聚接入,為 AI 分析助力企業規范經營奠定基礎;利用 AI 算法對視頻、圖片進行智能分析,實現 “互聯網 + 明廚亮灶” 的閉環監管,及時抓取違規行為,建立靶向性監管模式。
濱州市智慧食安項目建設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通過構建全面的數據采集網絡、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利用新技術提升數據匯聚能力、升級平臺功能模塊以及破除監管部門內部壁壘等措施,有望進一步提升項目建設水平,為保障市民飲食安全發揮更大作用。相信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下,濱州市智慧食安項目將不斷完善,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更加科學、高效的解決方案,推動全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閃電新聞記者 呂敏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