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0-01-12 12:22:01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2日訊 1月12日,濱州市開展市政府工作部門、單位年終“亮結果”政務公開活動,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邱希敏作發言。
2019年,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承擔《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2項、“757”重點工作2項、部門“三亮”重點工作6項,全部按期完成。
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770億元,同比增長11%;漁業經濟總產值171億元,同比增長9.6%;漁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萬元,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100%,無漁業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發生。
圍繞蝦、貝、蟲、藻四大優勢品種,制作產業鏈條延伸圖、高附加值產品圖和龍頭企業分布圖。組織漁業企業“走出去”舉辦主題招商活動8次,與四川通威集團、廣東香雪集團等行業領軍企業簽約合作項目8個,落地開工3個,實際到位市外資金7.2億元。連續三年舉辦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工作年會。新成立水產院士工作站1處,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處,認定省級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3處,簽訂科技合作協議12項。
一是經略海洋開局良好。完善機制,認真履行市委海洋委辦公室職責,細化分解海洋強省、海洋強市重點任務,每月調度上報進展情況。牽頭成立海洋產業發展專班,編制總投資750億元的海洋發展重點項目庫。統籌協調涉海部門、單位,圓滿完成海洋強省政策審計和專項督查。產業發展,組織開展海洋及相關產業統計調查,提升了社會各界的“大海洋產業”意識。認定省級海洋特色產業園區2處、省級海洋牧場2處。投資9億元的魯北海水淡化項目啟動建設,油鹽化工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海洋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用海服務,18個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問題、112項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全部整改完畢上報備案。年內獲批用海項目6宗、面積793公頃,成功推行海域使用權掛牌出讓。中央投資8236萬元的2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啟動實施。積極做好濱州港、G228公路用海審批服務,全力以赴推進海岸線修測,初步確定調減海域500平方公里以上,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間支持。
二是漁業發展提質增效。項目帶動,總投資2.1億元的4個現代漁業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全市新增標準化池塘4萬畝、工廠化養殖5.6萬平方米。海洋牧場自升平臺建成啟用,近海牡蠣吊養實現歷史突破,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2019年11月份,省委副書記楊東奇同志調研我市海洋牧場平臺建設,并給予高度肯定。科技創新,我市獨創的對蝦“135”養殖技術效益顯著,畝產提高30%,被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聯合確立為全省漁業主推技術。全市對蝦產量突破11萬噸,占全省60%,穩居全省第一。種苗自主選育取得成功,繁育苗種320億尾,成為全省最大對蝦苗種供應地。“渤海水產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注冊用戶850人,實現交易額1.4億元,逐步改變了傳統的水產品“塘邊議價”銷售模式。品牌培育,深入落實“品牌之策”,組織召開“濱州對蝦”地理標志新聞發布會,舉辦博興白對蝦節、北海鹽田蝦品鑒會、國產對蝦種苗創新論壇,渤海水產鹽田牧場獲全球水產標桿認證,有機鹽田蝦暢銷日本市場,濱州水產品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三是民生服務扎實有力。公益服務,持續開展“放魚養水”,投入專項資金1870萬元,在濱州近海和中海、秦皇河等城市水系放流各類水產苗種2億單位。升級改版《濱州市海洋環境預報》,每天在電臺、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網站定時發布預報產品。魚病醫院實現常態化公益服務。執法監管,嚴格黃河禁漁、海河禁漁、海洋伏季休漁管理,開展“亮劍”“清網”專項執法行動20次,收繳地籠等違規禁用網具2360套,并集中銷毀。安全生產,完成海洋捕撈減船轉產47艘,新建鋼殼大型漁船15艘。組織職業船員培訓1000人次,提升了漁民的安全生產意識和操作技能。積極主動防范化解海上漁事糾紛,避免群體性事件發生,保障了海區漁區生產安全、和諧穩定。
2020年,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突出經略海洋、振興漁業兩大主責主業,推動海洋和漁業高質量發展,為“富強濱州”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閃電新聞記者 呂敏 濱州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