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08-14 09:25:08
高標準規劃建設市體育場和全民健身中心、專業體育場館“應開盡開”、學校操場有序開放、1000個行政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濕地公園步道建成健身綠道……我市一項項體育惠民措施陸續落地,市民將迎來一場全民健身“紅包雨”。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工作是濱州體育人面臨的重要課題。濱州市體育局將重點做好“五篇文章”,引領全民健身新潮流。
實施全民健身“八大攻堅工程”,積極舉辦賽事,帶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步入全省先進行列
在5月舉行的濱州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閉幕大會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佘春明提出“七富之舉”,其中提到“民之富,富在健康保障”,他要求,要普及大眾運動,推動全民健身。為此,濱州市體育局積極實施“八大攻堅工程”,全面推動全民健身。一是完善提升體育中心功能。高標準規劃建設市體育場、全民健身中心。二是開放專業場館。做好市級所有專業場館的開放工作,做到“應開盡開”。三是開放學校操場。聯合教育等部門推動有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有序開放。四是建設覆蓋城鄉的健身場所和服務設施。全面完成縣級以上主城區“10分鐘健身圈”、縣級“三個一”、鎮級“兩個一”工程建設和1000個行政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五是大力開展經常性群眾體育健身活動。通過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帶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步入全省先進行列。六是將濕地公園步道建成健身綠道。市本級實施9項綠道建設工程,健身綠道達50余公里;各縣(市、區)健身綠道達200余公里。七是將城市公園建成健身公園。市本級新建、改造健身公園4處,建設36處口袋公園;各縣(市、區)分別新建、改造2-3處健身公園,5-10處口袋公園。八是將體育運動場館建成全民健身中心。
加強基層體育社會組織建設,發揮好體育社會組織“兩頭連”“雙肩挑”的作用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濱州市民掀起了“居家健身”的熱潮。其中成千上萬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成為“先行者”,他們自發錄制視頻發布在網上,組織街坊鄰居、朋友親戚在家鍛煉,成為特殊時期線上健身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我市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9862名,鄉鎮(街道)級及以上體育社會組織894家,體育志愿者注冊人數1490名,每年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超過1000項次。下一步,市體育局將注重發揮好體育社會組織“兩頭連”,即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社會,“雙肩挑”即一肩挑著全民健身,一肩挑著體育產業的基本功能,按照“五個一”——建設一個協會、推廣一個項目、帶動一批俱樂部、培育一個市場、發展一個產業的原則,積極穩妥地發展壯大各級體育社會組織。各縣(市、區)年內完成3個以上單項協會、鄉鎮(街道)體育社會組織“1+2+3”(即1個體育總會、2個人群協會即老年人體育協會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3個單項協會)、村莊(社區)體育社會組織“1+1+1”(即1個體育總會、1個老年人體育協會、1個單項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村村有”建設任務。
打造黃河特色品牌體育賽事,通過國際自行車賽和馬拉松賽等重大賽事活動展現濱州魅力
黃河流經94公里,且穿城而過,這對于濱州這座城市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經過整修,黃河大壩平整通暢,兩岸綠樹成蔭,打漁張、十里荷塘、獅子劉、西紙坊等沿岸的景區布局充分展現黃河風情帶的豐厚文化和優美風光,為濱州的體育賽事搭建了平臺。天然的優質賽道,成為眾多健身愛好者的聚集地,吸引眾多國內甚至海外的高水平選手前來“打卡”。
我市秉承“辦好一個賽事、愛上一座城市”的理念,按照“品牌賽事為引領、日常賽事為支撐”的工作思路,策劃“走近黃河 韻動濱州”系列賽事活動,打造濱州黃河風情帶國際自行車賽和馬拉松賽兩項具有黃河特色、濱州特點的品牌賽事,展現濱州魅力,打造亮麗名片。大型高端賽事的舉辦,必將促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產業發展,增強體育消費黏性,激發大眾體育消費需求,不斷釋放體育發展活力,讓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高度融合,為濱州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進而變“吸睛”為“吸金”,激發城市活力,促進經濟發展。
加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全民健身中心總建筑面積逾8萬平方米,融合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健身康養于一體
推動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規格的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濱州市體育場和全民健身中心的規劃建設一直牽動著濱州人民的心。目前,這兩處場館正在規劃中,建成后將運用市場化手段運營,讓濱州市民充分體驗一流的健身休閑設施。其中,全民健身中心總建筑面積84369平方米,融合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健身康養于一體,具備舉辦賽事活動、承辦體育培訓、文化展示、旅游及提供相關商業服務等多項功能。建成后將成為國內一流的生態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娛樂交往的樂園、城市功能與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重塑功能業態及城市空間的區域熱點。
提升智慧化體育公共服務能力,引入大數據技術,建設智慧平臺和智慧體育公園
這幾日,備受關注的“濱州市智慧健身管理服務平臺”搭建完成,目前全市已有2000余處健身場地完成錄入,還有大量的數據和信息正在采集上傳,一個全市范圍內的“電子健身地圖”呼之欲出。系統集成在“濱州體育”微信公眾號上,正式上線后,市民一部手機便可享受場館查詢和預約、賽事組織和報名、健身設施一鍵報修等一系列線上服務。這是市體育局利用大數據、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實施“智慧體育工程”的一項重要舉措。
除此之外,我市還將陸續建設一批智慧健身路徑、智慧健身步道、智慧體育公園,讓群眾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更精準的健身服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