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06-05 09:05:06
市之強,強在科創驅動
濱州日報評論員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當前經濟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抓手。當前,濱州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全面起勢到加快成勢的過程中,高質量發展、轉型發展,都離不開科技支撐和科創力量。
2019年以來,全市上下深思“創新之問”,布局“創新之策”,全力推進“一城兩院八校”建設,集聚國內外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多主體、多要素加速融合,打造“產學研金服用”科創體系,點燃創新發展新引擎,賦能產業轉型、夯實發展根基。以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及正在籌建的首建智谷·黃海科技產業園為代表的科創平臺,隨著教育改革、企業變革和金融創新應運而生,正推動濱州科技創新群體加快形成。
知不足而奮進,彌差距惟自強。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伴隨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深入實施,當前我市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產業鏈條短、低端產品多、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和短板凸顯,成為制約我市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市之強,強在科創驅動。面對科技創新不足這一我市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坎”,面對科創平臺少、高新技術企業少,科研人員特別是高端科創人才少,科創支撐作用還較弱的現實,必須以超常規舉措激發改革活力,實施科教融合,再造服務流程。突出科技賦能產業、創新引領未來,以價值鏈提升為核心,重塑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創新鏈、人才鏈,打造極具競爭力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當前,“一城兩院八校”建設加速推進,初步構筑起濱州基于當今、開辟未來的重要支撐和創新生態。要搶抓“渤海科創中心(城)”納入全省重大發展戰略布局機遇,進一步增強科創城集聚放大效應,打造集“科技研發、創新孵化、產業育成、服務配套”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科創新高地,促進一批科創園區、創新創業共同體、企業創新中心強勢崛起。推行“研發中心(研究院)、學院、產業園”科創模式,構建“1+10+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培育市級新型研發機構10家以上,實現縣(市、區)全覆蓋。要按照新建、升級高等職業院校思路,整合優勢資源,推進“八校”建設,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打造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
科技創新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用好改革、創新這一法寶,破除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科創體系,有效配置資源要素,推動科學家、實業家、金融家、教育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創新創業發展活力。做優“八大中心”平臺載體,視研發為產業、技術為商品,為廣大企業提供學術交流、數據咨詢、創意設計、展示交易、設備共享、檢驗檢測、人力資源、商務服務等公共服務。強化主導產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平臺嫁接聯合,引進技術轉移轉化平臺3家以上,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200項以上。加強自主創新,年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力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創新決勝未來,人才關乎成敗。要強化人才支撐,聚焦“十強”產業發展,實施“人才集聚”工程,設立“濱州人才節”,推進“青鳥計劃”,升級“贏在濱州”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打造人才招引“濱州品牌”,并深化“渤海英才·杰出貢獻專家”和“渤海英才·N十佳”培育工程。要深化人才服務系統集成,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圍繞子女教育、家屬就業、醫療保障、科研創業,提供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支持,打造更有溫度的人才服務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疫情沖擊之下,新科技、新產業加速孕育,科創作為一種“硬核”能力,價值愈發凸顯。謀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育新機、開新局,科技創新更是不竭動力源。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要創新求變、化危為機,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用,為濱州“強起來”百姓“富起來”注入強勁動力,贏得長遠發展新優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